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史学家和文学家。幼年聪慧好学,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治学不为章句,通晓大义而已。二十三岁时,继续撰写其父班彪未完遗稿《史记后传》,被人以私改国史告密,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力辩,明帝阅其著作初稿,十分赞许,立予释放,并拜为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后奉旨完成其父遗著,历二十余年,修成《汉书》,为世所重,奉为“史家之圭臬”。他又是东汉前期最著名的辞赋家,作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晚年因窦宪谋反事被株连免官,又被仇家洛阳令种兢借机捕系,死于狱中。
两都赋序一首
西汉王朝建立后,在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出现了统一而长期稳定的中央政权。经过汉初七十年间的休养生息,到武帝时进入鼎盛时期。经济实力雄厚,物资空前富饶,涌现了二十多个新兴大城市。特别是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更加雄伟壮丽,规模比当时欧洲著名的罗马还大三倍多,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世界罕见的大都市。本赋描绘了长安雄伟的山川、富饶的田园、壮丽的宫室、盛大的田猎;结构宏伟,气势磅礴,内容充实,语言典丽,是最早描绘大城市艺术形象的名篇。
两都指西都长安与东都洛阳(今属河南)。前者为西汉京都,后者为东汉京都。班固写《两都赋》的创作思想是对西都的繁华游乐暗含讽意,对东都的仁德礼法明予颂扬。但由于他是一位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家,对西都的描写虽也暗讽了帝王贵族的奢侈逸乐、迷信神仙等消极现象,但更主要的是反映了西汉首都繁荣富裕的现实,表现了封建社会上升时期蓬勃兴旺的景象,使人读后意气风发,精神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