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子(78—139),名衡,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哲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及文学家。他虽才高于世,却无骄尚之情,性淡静。因天道微昧,多次拒绝征聘。至安帝特征拜郎中,迁为太史令。潜研阴阳变化,妙尽璇机之正。造浑天仪,著《灵宪》以释天象。至顺帝阳嘉元年(132),复造候风地动仪,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科学、最精确的测震仪。崔瑗称道说:“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
张衡的文学创作也十分卓著。据载有诗、赋、铭等,凡三十二篇。在文学发展史上,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家。其诗歌存者寥寥,但其《同声歌》对后世颇有影响,《四愁诗》对七言诗的形成有重大作用。张衡赋作,虽是模拟《子虚》《两都》,但他扬长避短,自有特点,对现实的针对性更强烈,更具有讽谏性。《应间》《思玄》《归田》三篇,拓展了赋的表现内容。尤其《归田赋》不仅是情景结合的第一篇小赋,而且开了骈赋的先河。
西京赋一首
本文是《二京赋》的上篇。张衡创作《二京赋》的时间,据《后汉书·张衡传》说,是在“永元中”,即张衡约二十岁时。那时张衡游学在京师洛阳(今属河南)。班固已经著了《两都赋》,张衡为何再著《二京赋》?其动因和目的是:“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于十七岁时,就到都邑访师求学。先到长安(今陕西西安),登山临水,考察民俗,凭观名胜古迹,尤其对古都的宫阙规模、市井制度、货财聚散、人事优劣等等,都进行了深入了解。两年后转到京师洛阳,一住五六年之久。这次游学,不仅使张衡大大增长了学识,同时积累了许多新鲜的文学素材,并从古今对比中强烈地激发了他的创作动机,从此开始《二京赋》的创作酝酿。相传“十年乃成”,有可能是三十而立之作。孙文青《张衡年谱》认为作于1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