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有凭虚公子者[1],心奓体忲[2],雅好博古[3],学乎旧史氏[4],是以多识前代之载[5]。言于安处先生[6],曰:“夫人在阳时则舒[7],在阴时则惨[8],此牵乎天者也[9]。处沃土则逸[10],处瘠土则劳[11],此系乎地者也。惨则鲜于欢[12],劳则褊于惠[13],能违之者寡矣[14]。小必有之[15],大亦宜然[16]。故帝者因天地以致化[17],兆人承上教以成俗[18]。化俗之本[19],有与推移[20],何以核诸[21]?秦据雍而强[22],周即豫而弱[23],高祖都西而泰,光武处东而约,政之兴衰,恒由此作[24]。先生独不见西京之事欤[25]?请为吾子陈之[26]:
【注释】
[1]凭虚公子:赋中拟设人物,犹《子虚赋》之子虚。薛综注:“凭,依托也。虚,无也。言无有此公子也。”
[2]奓(chǐ):李善注:“《声类》曰:侈字也。”体忲:薛综注:“体安骄泰也。”泰,过。
[3]雅:素。
[4]旧史氏:即主管图典的太史之官。
[5]载:事。
[6]安处先生:薛综注:“安处,犹乌处,若言何处,亦谓无此先生也。”
[7]阳时:谓春夏。舒:舒展,舒畅。
[8]阴时:谓秋冬。惨:忧戚。
[9]牵:即关系着。
[10]沃土:丰饶的土地。逸:闲逸。此指其好逸恶劳。
[11]瘠土:指瘦瘠之地。
[12]鲜(xiǎn):少。
[13]褊(biǎn):少。惠:爱。
[14]违:易。
[15]小必有之:言庶民必然因土地沃瘠不同而产生劳逸不同的情况。
[16]大亦宜然:薛综注:“大谓王者。”李善注:“王者亦因险易而强弱异也。”
[17]因天地以致化:言王者必欲顺阳时,居沃土,欢逸其人,使下承而化之。致化,施行教化。
[18]承上教以成俗:言庶民承受帝王之教令,以养成奢泰之俗。
[19]本:根本。指上文的“天地”状况。
[20]有与推移:即化之本,与沃瘠相随逐推移。推移,犹变化。此言法随化而变。
[21]核:检验,考核。诸:语气词,犹“之乎”。
[22]秦据雍:李善注:“按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是沃土也,故云秦据雍而强,高祖都西而泰。”
[23]周:指东周。豫:即豫州。
[24]恒由此作:经常由此产生。此,指土地之沃瘠。
[25]西京之事:指长安盛日。
[26]吾子:李善注引郑玄《礼记》注曰:“吾子,相亲之辞也。”
【翻译】
有位名叫凭虚公子的人,心志甚为奢侈,体貌安闲骄逸,素好博知古事,广学太史之记,因此了解史实颇多。他对安处先生说:“人在春夏之时舒畅,而在秋冬之季忧戚,这与天气变化紧密相关。居住肥沃之地,人就恶劳好逸;住在贫瘠地区,人就勤劳朴实,这与地利不同联系紧密。忧戚则少有欢乐,勤劳则不能博施,能够改变此种情况的人,实在很少的。庶民百姓如此,天子帝王无异。因此当了帝王的人,必须顺应天时地利,以行政令教化之宜;百姓接受天子教化,从而养成良好风气。转化民风民俗之根本,在与自然条件相一致,用什么可以检验它呢?秦据雍州之地而强盛,周迁豫州之地而衰落,汉高建都长安而成奢泰,光武东迁洛邑而行俭约,国之兴盛与衰败,经常由此而起。先生独不见西京之盛况吗?请让我为您细细陈说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