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徒,还曾担任过“三闾大夫”。他辅佐楚怀王,推行变法之事,遭到旧贵族们的中伤打击,被疏远后,逐出朝廷,流放到汉北地区。顷襄王继位后,屈原被流放到江南地区,他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屈原作品,据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有二十五篇,即《离骚》一篇,《天问》一篇,《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各一篇。屈原作品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性。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汉文学史纲要》)。
离骚一首
“骚”,这里指楚辞。萧统为了区分楚辞与汉赋,把屈原楚辞中的代表作《离骚》突出出来,立一个“骚”类,作为楚辞体文学的代称,从此,在文体分类上人们习惯于称楚辞为“骚”或“骚体”。其实,把楚辞称为“骚”,这是不恰当的,因为《离骚》有其特定的含义,并非一种文学体裁的名称。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它的基本内容表现了诗人对崇高的政治理想的热烈追求和对邪恶势力的不懈斗争。诗中一面尖锐地抨击了当时贵族政治的投机取巧、苟且偷安,一面热烈地渴望着光明,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贞。这篇长诗大约写成于楚怀王十六年(前313),是屈原被上官大夫谗毁而离开郢都时所作。《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
本篇篇名的意义,司马迁引淮南王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王逸解为别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