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约250—305),字太冲,临淄(今属山东)人。西晋时期的诗人和赋家。他出身寒门,自幼勤奋好学,后其妹左芬被选入宫,遂迁居洛阳。为秘书郎,得以博览群书。为作《三都赋》,他广集资料,深入调查。构思写作时,“门庭藩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十年赋成。名人皇甫谧、张载、刘逵、卫权等为之作序和注释,于是东都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左思因出身寒微,受门阀制度的限制,一生终于下僚,但在文学上成就很高。他的《咏史》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当是“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展。刘勰赞扬“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有《左太冲集》,宋时亡佚。今存《白发赋》《三都赋》,以及《齐都赋》数句和诗十四首。
三都赋序一首
左思在这篇序文中,阐述了文学作品必须真实可信的观点。他创作《三都赋》时,对“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其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风谣歌舞,各附其俗”,这样严格要求素材的准确与细节的真实,使《三都赋》的地方色彩鲜明,认识价值提高,加以内容宏博,词语工丽,因而获得不少读者的喜爱。
但他反对文学作品中的夸饰,贬之为“侈言无验,虽丽非经”。而在文学作品中,对现实本质予以夸张描写,正是表现艺术真实必不可少的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中说:“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虽《诗》《书》雅言,风格训世,事必宜广,文亦过焉。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清人孙月峰进一步指出《三都赋》也免不了夸饰,说:“《吴都》‘巨鳌’‘大鹏’,《魏都》‘迁善’‘罔匮’,恐亦属虚夸。要之,赋不厌侈言。”这些评论是很中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