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222—285),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文学家、史学家。魏末,始为尚书郎,转相府参军、镇西长史。入晋,历任河南尹、秦州刺史、度支尚书等职。咸宁四年(278),继羊祜任镇南大将军,太康元年(280),率兵攻克江陵、建业,灭吴,因功进封当阳县侯,还镇襄阳,兴办学校,兴修水利,时人尊为“杜父”。太康五年(284),召为司隶校尉,行至邓县(今邓州)而卒。死后追赠征南大将军,谥成。锺嵘《诗品》将他与王济、孙绰、许询并列下品,评云:“永嘉以来,清虚在俗。王武子辈诗,贵道家之言。”然其诗今已不存。博学多通,时人称为“杜武库”。尤精《春秋左传》,自称有“《春秋左传》癖”。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为今存最早《春秋左传》注本,收入《十三经注疏》。《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十八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杜征南集》。
春秋左氏传序一首
《春秋左氏传》是以《春秋》为纲的编年史,亦称《左氏春秋》,省称《春秋左传》。其作者和成书时间历来颇多歧说。司马迁说鲁君子左丘明“成《左氏春秋》”(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班固据此也说:“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见《汉书·司马迁传》),这是最早的一般说法。近人多认为是战国初年人依据春秋时各国的史料编撰而成。全书分为六十卷,十八万多字,纪事编年从前722年(鲁隐公元年)起,到前468年(鲁哀公二十七年)止,共255年的历史。对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做了比较全面、真实的反映,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同时记言叙事,颇具特色,代表着这个历史时期散文的最高成就,对于后代散文产生了深远影响。汉代研究《春秋左传》的人不少,杜预意犹未尽,因而作《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并为《集解》写了这篇序。序文对《春秋》名称的由来、孔子修订《春秋》的情况、左丘明为《春秋》作传的情况、《春秋》及《春秋左传》的体例、特点及自己编撰《集解》和《释例》的情况做了说明,并批驳了汉儒对于《春秋》及孔子的一些说法,具有论述赅明、文辞质朴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