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或曰:《春秋》之作[1],《左传》及《穀梁》无明文。说者以为仲尼自卫反鲁[2],修《春秋》,立素王[3],丘明为素臣[4]。言《公羊》者,亦云黜周而王鲁[5],危行言逊[6],以避当时之害,故微其文[7],隐其义。《公羊》经止获麟[8],而《左氏》经终孔丘卒[9],敢问所安[10]?
【注释】
[1]作:谓作于何时。
[2]自卫反鲁:孔子于鲁定公十四年(前496)离开鲁国周游列国,于鲁哀公十一年(前484)从卫国返回鲁国,从事著述。
[3]素王:指通晓大道,具有帝王之德却不居于帝王之位的人。儒家尊崇孔子,称其为素王。但孔子不曾如此自称。
[4]素臣:旧说孔子作《春秋》,被尊为素王,而左丘明为《春秋》作传,被尊为素臣。
[5]黜周而王鲁:贬抑周天子而尊崇鲁君。
[6]危行:行为正直。言逊:言语谦顺。
[7]微其文:隐约其文,使讽喻之意不致显露。
[8]麟:即麒麟,传说中的动物,被认为是一种仁兽。《春秋·哀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传说孔子作《春秋》,至此而止。杜预注:“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时无明王,出而遇获。仲尼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修中兴之教,绝笔于‘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
[9]终孔丘卒:《春秋左传》之经,止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夏四月己丑日“孔丘卒”。
[10]敢问所安:言敢问所以何为也。安,何。《春秋左传正义》:“一问之间凡有四意:其一问作之早晚;其二问先儒言孔子自为素王,其事虚实;其三问《公羊》说孔子黜周王鲁,其言是非;其四问《左氏》获麟之后乃有余经。”
【翻译】
有人问:《春秋》写作的时间,《左传》及《穀梁》没有明文记载。论说的人认为仲尼从卫国返回鲁国,编撰《春秋》,自立为素王,以丘明为素臣。研究《公羊》的人,也说孔子贬弃周王而尊崇鲁君,行为正直言语谦顺,以躲避当时的祸害,所以隐约其文辞,隐晦其文义。《公羊》经写到鲁哀公十四年获麟时为止,而《左氏》经写到鲁哀公十六年孔丘死为止,请问这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