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人。南朝宋代到梁初时期的文学家。他幼而敏悟,六岁即能写诗,及长,自以孤贫,刻苦学习,早年即以文章著名。在仕途上最初很不得意,依附宋建平王刘景素,不仅未受重视,反而被陷害入狱。出狱后为镇军参军,领南东海郡丞。后因以诗对心怀异志的刘景素进行劝谏,遭刘憎恶,又被黜为吴兴令。吴兴边远荒凉,环境艰苦,江淹在此苦熬三年,他一生的代表作品,多半写于此时。及刘景素谋反被镇压,萧道成辅政,器重江淹文才,召为尚书驾部郎。从此逐步提升,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伯。晚年安富尊荣,加以世故日深,思想保守,故文学才能显著减退,人谓之“江郎才尽”。他的著作较多,以诗赋为主,赋的成就更高。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江文通集》。
恨赋一首
《恨赋》是江淹代表作品之一,完成于为吴兴令时。赋中分别抒写了帝王、诸侯、名将、美人、高士、才子、富贵之子以及穷困之人死亡时的痛苦。有的是雄图未竟,赍志以殁;有的是负屈含冤,饮恨而亡;有的是怀才不遇,郁郁而逝;有的是清白无辜,惨遭屠戮……作者把各种类型人物临死时的深刻苦痛集中描绘,突出表现了悲剧性的人生,使读者触目惊心,接触到那个苦难时代的脉搏。
《恨赋》的主题是有其现实基础的。江淹所处的朝代,时常爆发激烈的战争,使人民颠沛流离,死亡相继。在这种情势下出现的《恨赋》,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是可以理解的。唯《恨赋》的情调过于低沉悲凉,这固然是作者贬谪吴兴时心情的流露,但也与汉魏以来以悲为美的审美情趣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