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写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汉魏以来,文人别集日益繁多,学者难以遍读,选编精华的文学总集应运而生。《文选》就是一部选编精华的诗文总集,收录了上起周代,下至南朝梁代一百三十位作家及若干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六十四篇,按体裁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策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移、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三十八类,其中赋、诗又按题材分为若干小类。各类之中作品大略以作者年代先后为序。

陆士衡

见《叹逝赋》作者介绍。

辩亡论上下二首

辩亡论上

本文论述三国吴孙权之所以兴,孙皓之所以亡。《晋书·陆机传》:“年二十而吴灭,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以孙氏在吴,而祖父世为将相,有大勋于江表,深慨孙皓举而弃之,乃论权所以得,皓所以亡,又欲述其祖父功业,遂作《辩亡论》二篇。”文章在写法上摹仿贾谊《过秦论》,如上篇写吴武烈皇帝(孙坚)慷慨下国一段,仿《过秦论》秦孝公席卷天下一段;列叙吴国人物一段,仿《过秦论》列叙六国人物一段等。但作意各自不同:贾谊意在总结秦朝覆灭的教训,为当朝皇帝提供历史的借鉴,陆机作为孙吴遗臣,则更多是为了寄托故国之思。笔势不如《过秦论》锋利流畅,但说理透辟,抒慨深沉,文辞壮丽,滔滔汩汩,仍不愧为晋代论文中之“最为博大者”(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文心雕龙·论说》评云:“陆机《辨(辩)亡》,效《过秦》而不及,然亦其美矣。”

或曰:“吴、蜀唇齿之国,蜀灭则吴亡,理则然矣。”夫蜀,盖藩援之与国,而非吴人之存亡也。何则?其郊境之接,重山积险,陆无长毂之径;川厄流迅,水有惊波之艰。虽有锐师百万,启行不过千夫;舳舻千里,前驱不过百舰。故刘氏之伐,陆公喻之长蛇,其势然也。昔蜀之初亡,朝臣异谋,或欲积石以险其流,或欲机械以御其变。天子总群议而咨之大司马陆公,公以四渎天地之所以节宣其气,固无可遏之理,而机械则彼我之所共。彼若弃长技以就所屈,即荆、杨而争舟楫之用,是天赞我也,将谨守峡口以待禽耳。逮步阐之乱,凭宝城以延强寇,重资币以诱群蛮。于时大邦之众,云翔电发,悬旌江介,筑垒遵渚,襟带要害,以止吴人之西,而巴、汉舟师,沿江东下。陆公以偏师三万,北据东坑,深沟高垒,按甲养威。反虏踠迹待戮,而不敢北窥生路,强寇败绩宵遁,丧师太半;分命锐师五千,西御水军,东西同捷,献俘万计。信哉,贤人之谋,岂欺我哉!自是烽燧罕警,封域寡虞。陆公殁而潜谋兆,吴衅深而六师骇。夫太康之役,众未盛乎曩日之师,广州之乱,祸有愈乎向时之难,而邦家颠覆,宗宙为墟。呜呼!“人之云亡,邦国殄瘁”,不其然与!

有人说:“吴、蜀是唇齿相依的国家,蜀国灭亡吴国跟着灭亡,从道理上说这是必然的。”蜀,这是像藩篱一样可引为援助的友好国家,但不是能够决定吴国存亡的国家。为什么这么说呢?两国边境交界的地方,重山叠岭险阻重重,陆地上没有能够通过战车的道路;江岸陡狭水流疾速,水上有惊涛骇浪之险。虽有百万精兵,能够开进的不过千人;战船...

《易》曰“汤武革命,顺乎天”,《玄》曰“乱不极则治不形”,言帝王之因天时也。古人有言曰“天时不如地利”,《易》曰“王侯设险,以守其国”,言为国之恃险也。又曰“地利不如人和”,“在德不在险”,言守险之由人也。吴之兴也,参而由焉,孙卿所谓合其参者也。及其亡也,恃险而已,又孙卿所谓舍其参者也。夫四州之萌,非无众也;大江之南,非乏俊也;山川之险,易守也;劲利之器,易用也;先政之策,易循也。功不兴而祸遘者,何哉?所以用之者失也。是故先王达经国之长规,审存亡之至数,谦己以安百姓,敦惠以至人和,宽冲以诱俊乂之谋,慈和以结士民之爱。是以其安也,则黎元与之同庆;及其危也,则兆庶与之共患。安与众同庆,则其危不可得也;危与下共患,则其难不足恤也。夫然,故能保其社稷,而固其土宇,《麦秀》无悲殷之思,《黍离》无愍周之感矣。

《周易》说“商汤、周武王革命,顺乎天命”,《太玄经》说“动荡不达到极点太平就不能够显现”,说的是帝王依靠天命。古人有“天时不及地利”的说法,《周易》说“王侯设置险要,以守卫他的国家”,说的是治理国家依靠险阻。又说“地利不及人和”,“在德行不在险阻”,说的是守卫险阻也要靠人。吴国兴起时,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并用...

  • 1页11条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彭公案

《彭公案》以彭朋出知三河县、升绍兴知府、擢河南巡抚、授兵部尚书查办不同事务为线索,叙述李七侯、黄三太、杨香武、欧阳德等一班侠客协助他惩恶诛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