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写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汉魏以来,文人别集日益繁多,学者难以遍读,选编精华的文学总集应运而生。《文选》就是一部选编精华的诗文总集,收录了上起周代,下至南朝梁代一百三十位作家及若干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六十四篇,按体裁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策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移、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三十八类,其中赋、诗又按题材分为若干小类。各类之中作品大略以作者年代先后为序。
或曰:“吴、蜀唇齿之国,蜀灭则吴亡,理则然矣。”夫蜀,盖藩援之与国,而非吴人之存亡也。何则?其郊境之接,重山积险,陆无长毂之径;川厄流迅,水有惊波之艰。虽有锐师百万,启行不过千夫;舳舻千里,前驱不过百舰。故刘氏之伐,陆公喻之长蛇,其势然也。昔蜀之初亡,朝臣异谋,或欲积石以险其流,或欲机械以御其变。天子总群议而咨之大司马陆公,公以四渎天地之所以节宣其气,固无可遏之理,而机械则彼我之所共。彼若弃长技以就所屈,即荆、杨而争舟楫之用,是天赞我也,将谨守峡口以待禽耳。逮步阐之乱,凭宝城以延强寇,重资币以诱群蛮。于时大邦之众,云翔电发,悬旌江介,筑垒遵渚,襟带要害,以止吴人之西,而巴、汉舟师,沿江东下。陆公以偏师三万,北据东坑,深沟高垒,按甲养威。反虏踠迹待戮,而不敢北窥生路,强寇败绩宵遁,丧师太半;分命锐师五千,西御水军,东西同捷,献俘万计。信哉,贤人之谋,岂欺我哉!自是烽燧罕警,封域寡虞。陆公殁而潜谋兆,吴衅深而六师骇。夫太康之役,众未盛乎曩日之师,广州之乱,祸有愈乎向时之难,而邦家颠覆,宗宙为墟。呜呼!“人之云亡,邦国殄瘁”,不其然与!

【原文】

或曰:“吴、蜀唇齿之国[1],蜀灭则吴亡,理则然矣。”夫蜀,盖藩援之与国[2],而非吴人之存亡也。何则?其郊境之接,重山积险,陆无长毂之径[3];川厄流迅[4],水有惊波之艰。虽有锐师百万,启行不过千夫[5];舳舻千里[6],前驱不过百舰。故刘氏之伐,陆公喻之长蛇[7],其势然也。昔蜀之初亡,朝臣异谋,或欲积石以险其流[8],或欲机械以御其变[9]。天子总群议而咨之大司马陆公[10],公以四渎天地之所以节宣其气[11],固无可遏之理,而机械则彼我之所共。彼若弃长技以就所屈[12],即荆、杨而争舟楫之用,是天赞我也[13],将谨守峡口以待禽耳[14]。逮步阐之乱[15],凭宝城以延强寇[16],重资币以诱群蛮[17]。于时大邦之众[18],云翔电发,悬旌江介[19],筑垒遵渚[20],襟带要害[21],以止吴人之西,而巴、汉舟师,沿江东下。陆公以偏师三万,北据东坑[22],深沟高垒,按甲养威[23]。反虏踠迹待戮[24],而不敢北窥生路,强寇败绩宵遁[25],丧师太半[26];分命锐师五千,西御水军,东西同捷,献俘万计。信哉[27],贤人之谋[28],岂欺我哉!自是烽燧罕警[29],封域寡虞[30]。陆公殁而潜谋兆[31],吴衅深而六师骇[32]。夫太康之役,众未盛乎曩日之师[33],广州之乱[34],祸有愈乎向时之难,而邦家颠覆,宗宙为墟[35]。呜呼!“人之云亡,邦国殄瘁”[36],不其然与!

【注释】

[1]唇齿之国:谓彼此依靠,关系密切。《三国志·蜀书·邓芝传》:“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会此二长,其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2]藩援:像藩篱那样可引为援助。与国:友好国家。《战国策·齐策》:“韩、齐为与国。”注:“相与为党与也,有患难相救助也。”

[3]长毂(gǔ):兵车。《春秋左传·昭公五年》:“因其十家九县,长毂九百。”

[4]川厄:河道狭窄。

[5]启行:开进。千夫:千人。

[6]舳舻(zhú lú):《汉书·武帝纪》:“自寻阳浮江……舳舻千里。”注:“舳,船后持柁处也;舻,船前头刺櫂处也。言其船多,前后相衔,千里不绝也。”

[7]陆公:指陆逊。刘良注:“《孙子兵法》曰:‘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至。’言刘氏伐吴之时,陆逊比蜀兵为长蛇者,言其地狭,首尾不得相救,其势合然。”

[8]积石:在长江中堆积石块。李周翰注:“谓吴朝臣见蜀亡,恐祸将及吴,或谋欲积石以遏江水,令流迅以为险阻。”

[9]机械:李周翰注:“兵器之总名也。”

[10]咨:征询。陆公:指陆抗。

[11]四渎:古以长江、黄河、淮水、济水为四渎。节宣:调节疏通。《国语·周语》:“夫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川,气之导也;泽,水之钟也。夫天地成而聚于高,归物于下。疏为川谷,以导其气。”

[12]长技:所擅长的技艺。谓晋军擅长陆战。屈:短。谓短于水战。《汉书·晁错传》:“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

[13]赞:帮助。

[14]禽:通“擒”。

[15]逮:及。步阐:人名。《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凤皇元年秋八月,征西陵督步阐。阐不应,据城降晋。”

[16]宝城:指西陵城。强寇:指晋军。

[17]资币:财物钱币。诱群蛮:谓招诱南方各少数民族一起叛吴。

[18]大邦:指晋朝。步阐据西陵反吴后,吴派陆抗前往镇压,攻之甚急。晋派车骑将军羊祜前往迎阐。“祜率兵五万出江陵,遣荆州刺史杨肇攻抗,不克,阐竟为抗所擒”(《晋书·羊祜传》)。

[19]悬旌:喻进军。江介:江岸。

[20]遵:沿着。渚:水中沙洲。

[21]襟带:扼守。吕向注:“言晋兵守吴要害,如襟带束于身也。”

[22]东坑:李善注:“东坑在西陵步阐城东北,长十余里,陆抗所筑之城,在东坑上,而当阐城之北,其迹并存。”

[23]按甲:按兵,屯兵。

[24]踠(wǎn)迹:犹敛迹,谓藏身不出。踠,屈曲。

[25]败绩:溃败。宵:夜。遁:逃。

[26]太半:大半。

[27]信:实在,正确。

[28]贤人:此指陆抗。

[29]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白天放烟叫“烽”,夜晚举火叫“燧”。

[30]封域:疆界。虞:忧患。

[31]潜谋:谓晋暗中策划伐吴。兆:始。

[32]吴衅深:谓孙皓无道而危机日重。衅,灾祸。六师:即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泛指军队。骇:惊。

[33]曩日:李善注:“曩日、向时,皆谓曹、刘之世。”

[34]广州之乱:天纪三年(279)夏,郭马联合何典、殷兴等反于广州,攻杀广州督虞授,郭马自号都督交、广二州诸军事、安南将军,殷兴自号广州刺史。孙皓派追兵镇压,尚无结果,而晋军已大举南进。

[35]宗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场所。代指国家。

[36]“人之”二句:出自《诗经·大雅·瞻卬》。人,指贤人。这里指陆抗。云,助词。亡,死亡。殄(tiǎn)瘁,病困。张铣注:“盖以陆公亡而邦国之人尽病矣。”

【翻译】

有人说:“吴、蜀是唇齿相依的国家,蜀国灭亡吴国跟着灭亡,从道理上说这是必然的。”蜀,这是像藩篱一样可引为援助的友好国家,但不是能够决定吴国存亡的国家。为什么这么说呢?两国边境交界的地方,重山叠岭险阻重重,陆地上没有能够通过战车的道路;江岸陡狭水流疾速,水上有惊涛骇浪之险。虽有百万精兵,能够开进的不过千人;战船连绵千里,前面驶入的不过百舰。所以刘备伐吴时,陆公将其军队比作长蛇,受地形限制只能是这样的。以前蜀国刚被晋朝灭亡时,朝臣在讨论如何加强国防时出现了不同意见,有的打算在长江中堆积石块以使流水变得险急,有的打算凭恃兵器以预防变故。天子汇总了大家的建议然后征询大司马陆公的意见,陆公认为四渎是天地用来调节疏通气脉的,本来就没有可以阻遏的道理,而兵器则是敌我双方所共有的。敌人如果放弃他们擅长的技艺而用其所短,到荆州、扬州来同我们争用舟船,这是老天帮我们的大忙,我们将谨守峡口等着擒获敌人。等到步阐叛乱,占据宝城以招引强敌,多给钱物以引诱群蛮。当时大国的军队,如云飞翔如电击发,进军江边,沿着沙洲构筑壁垒,扼守要害之地,以阻止吴军西进,而巴、汉的水军,则沿江顺流东下。陆公率领偏师三万,占领了西陵北面的东坑,深挖壕沟高筑壁垒,按兵不动以蓄养军威。反叛之敌龟缩西陵等着被杀,而不敢往北窥伺逃生之路,北面来的强敌溃败连夜逃跑,兵力损失大半;陆公又命分出精兵五千,往西抵御巴、汉水军,东面西面同时取胜,俘虏敌人数以万计。正确啊,贤人的谋划,哪里是骗我们的呢!从此以后烽火很少点燃报警,边境一带很少发生忧患。陆公死后晋朝暗中开始谋划伐吴,吴国灾祸日益深重而吴军时时处在惊扰的状态。晋朝灭吴的太康之役,军队不比过去魏、蜀的军队强盛,广州发生的叛乱,灾祸超过了过去魏、蜀进攻所造成的灾难,而国家倾覆败亡,宗庙变成丘墟。唉唉!“贤人死去,国家困危”,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