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子虚赋》作者介绍。
难蜀父老一首
汉武帝时,唐蒙通夜郎后,邛、笮首领听说南夷与汉通好,得赏赐甚多,也愿归附朝廷。武帝拜司马相如为中郎将执节往使西夷,蜀郡耆老、缙绅极言通西南夷不为国用,枉耗民力。司马相如乃借回答蜀中父老的责问,宣扬汉德,使臣民知道,通西夷是一件不寻常的大事,是为了把陷于困苦中的西夷百姓拯救出来,把中断了的周天子统一天下的事业继续下去,虽然劳苦,但最后会得到安乐的。
大汉兴起到现在已有七十八年,从高祖到武帝六代君主德行都很美好,武功盛多,恩德深厚宽广,如时雨润物,恩惠普及于百姓,一直到边远地区。于是就命令使臣出使西南,使臣到达的地方,障碍随即排除,如风吹草倒,没有不降服归顺的。因此冉、
走到蜀都,蜀都六七十岁的老者及做官为宦的士大夫先生们,共二十七人,矜持庄重地前来拜访。寒暄几句后说道:“听说天子对于夷狄,本意在于笼络维系他们,使他们不生异心危害百姓罢了。现在劳累巴、蜀、广汉三郡的士兵,修筑通夜郎的道路,筑路三年,工程还没完成,士兵劳苦困倦,民众已供给不起了。如果又接着对西夷用兵,百姓力量已...
使者回答说:“你们就是来说这件事的吗?果真如你们所说,那么巴、蜀就用不着更换服装,改变风俗,依旧梳着锥形的发髻,穿着露出左臂的衣服了。我一向就厌恶听这一类的话,然而这件事关系重大,本来就不是旁观者所能看透的。我这次走得很匆忙,详细的情况不可能说,就向诸位大夫先生们粗略地谈谈。世间一定有不同寻常的人,然后有不同...
“从前大水腾涌,到处都涨满洪水,泛滥成灾,人们随着洪水的涨落到处迁移,道路险阻不平,不得安宁。这使夏禹很忧愁,于是堵塞洪水,疏通江河,分散降落深水,消除灾难,使人们安定,疏导洪水向东流入大海,使天下得到长久的安宁。治水的劳累,难道只是民众吗?夏禹既要费尽心机来谋划,还要亲自参加劳动,皮肤汗毛磨尽,手掌脚掌打起...
“再说贤明的君王登上皇帝的宝座,难道只是琐碎局促而拘小节,拘泥于成法,被世俗牵制,遵循旧习,颂扬传统,博得当时人们的喜悦罢了吗?一定要有崇高而远大的主张和谋划,创立基业传给后世子孙,为永远保存王位作打算。所以到处奔走,广泛采纳,包容一切,念念不忘与天地共存。况且《诗经》上不是说过吗?‘遍天下的土地,没有不是属...
“现在国境之内,世家大族和为官做吏的这一类人,都得到美满幸福,没有遗漏的。而与中国风俗不同的夷狄,居住在遥远偏僻的地方,不通船,不通车,中原的人很少去,朝廷政治教化还未达到那里,好的风气很少。接纳他,就侵犯礼义时常在边境进行骚扰;不理他,就放纵横行做些违背正义的事,放逐杀害长上。君臣地位颠倒,尊卑贵贱秩序紊乱...
“况且成就事业的人,本来就没有不是开始忧愁劳苦,而最后才得到安乐的,那么人君接受天命的凭证,就在于此。皇上正准备在泰山、梁父山祭祀天地,歌舞升平,颂扬礼乐,汉的功业同于五帝、超过三王。诸位大夫还不明白这件事的重大意义,就好像神鸟鹪
诸位大夫听了这番话,于是都很失意,忘记了来意,也忘记了他们说过的话,都同声叹息,并称颂道:“汉朝的威德确实如你所说,这是我们这些粗野的人愿意听的。现在百姓虽然劳苦,请让我们先亲自去承担。”诸位大夫失意沮丧无地自容,因而三三两两分散告别离开了。
《彭公案》以彭朋出知三河县、升绍兴知府、擢河南巡抚、授兵部尚书查办不同事务为线索,叙述李七侯、黄三太、杨香武、欧阳德等一班侠客协助他惩恶诛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