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至于蜀都,耆老大夫、搢绅先生之徒[1],二十有七人,俨然造焉[2]。辞毕进曰:“盖闻天子之牧夷狄也[3],其义羁縻勿绝而已[4]。今罢三郡之士[5],通夜郎之涂,三年于兹,而功不竟,士卒劳倦,万民不赡[6]。今又接之以西夷,百姓力屈[7],恐不能卒业,此亦使者之累也,窃为左右患之[8]。且夫邛、笮西夷之与中国并也[9],历年兹多,不可记已。仁者不以德来,强者不以力并,意者其殆不可乎!今割齐民[10],以附夷狄,敝所恃以事无用,鄙人固陋,不识所谓。”
【注释】
[1]耆(qí)老:老人。《国语·吴语》:“有父母耆老而无昆弟者,以告。”韦昭注:“六十曰耆,七十曰老。”特指德高望重的老者。搢绅:古时仕宦者垂绅搢笏,因称士大夫为搢绅。搢,插。绅,大带。
[2]俨然:矜持庄重,庄严。造:到,往。
[3]夷:古代对东方民族的泛称。狄:古代对北方民族的泛称。
[4]羁縻(jī mí):束缚。羁,马嚼子。縻,牛缰绳。
[5]罢(pí):疲困,劳累。三郡:指巴、蜀、广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广汉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6]赡(shàn):供给,供养。
[7]屈(jué):竭,尽。
[8]左右:指使者司马相如。
[9]西夷:《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作“西僰”,译文依此。
[10]齐民:平民。
【翻译】
走到蜀都,蜀都六七十岁的老者及做官为宦的士大夫先生们,共二十七人,矜持庄重地前来拜访。寒暄几句后说道:“听说天子对于夷狄,本意在于笼络维系他们,使他们不生异心危害百姓罢了。现在劳累巴、蜀、广汉三郡的士兵,修筑通夜郎的道路,筑路三年,工程还没完成,士兵劳苦困倦,民众已供给不起了。如果又接着对西夷用兵,百姓力量已竭尽,恐怕不能完成,这也会累及使者的,我们私下替你担忧。况且邛、笮等西夷与中国并存,经过了很多年,时间已无法计算。过去,仁慈的君主不用德政去招抚他们,强盛的帝王不用武力去兼并他们,想来大概以为无用而放弃的吧!今驱中国的平民归附夷狄,抛弃人们赖以为生的物力财力去做没有用处的事,粗野的人见闻本来很少,不知道这样做是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