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洛神赋》作者介绍。
朔风诗一首
曹丕即帝位后,诸侯王一律去到自己封国。曹植其时为临淄侯,去临淄(在今山东淄博)。黄初二年(221),因被有司诬枉治罪,贬爵安乡侯,同年改封鄄城侯。三年(222),立为鄄城王。四年(223),徙封雍丘王。太和元年(227),徙封浚仪(在今河南开封)。二年(228),复还雍丘(在今河南杞县)。三年(229),徙封东阿(今属山东)。五年(231),改封陈王。《三国志·魏书》本传称其“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这首诗即作于藩国,既表达了对于故国先人和至亲兄弟的思念之情,也抒写了对“蓬转”生活、闲居境遇、怀抱忠诚而不被理解、怀抱利器而无所施展的怨愤。关于具体写作时间,由于诗中感情跳跃、多用比兴,有隐而未显之处,因而历来颇多歧说。刘履《选诗补注》认为作于黄初四年(223)徙封雍丘时,王尧衢《古唐诗合解》认为作于徙封东阿后,黄节《曹子建诗注》认为作于黄初六年(225)在雍丘时,余冠英《三曹诗选》认为作于太和二年(228)从浚仪复还雍丘时,赵幼文《曹植集校注》认为或作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后。从诗中“昔我初迁”“今我旋止”“载离寒暑”等语看来,以余冠英说为近是,可从。诗篇感情炽烈,托意深远,回环曲折,如泣如诉。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云:“此诗比兴之意,蔼然情长,不袭风人之语,而最为神似。”张玉谷《古诗赏析》评云:“正喻间出,虚实相生,奥衍离奇,不易领略……真乃有美必臻,无懈可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