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前145?—前86?),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十岁即随父司马谈至长安,受业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开始漫游生活,足迹几乎遍及全国,使他有机会了解各地风情,采集人物传说。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继任父职为太史令,又得以博览皇家藏书。太初元年(前104),着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因为李陵辩护获罪下狱,被处腐刑。太始元年(前96),被赦出狱,任中书令。他深感受刑之耻,便忍辱发奋著述,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之作。不久,他便去世。
他一生主要著作是《史记》。这部书“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赞》)。他将愤懑、感慨倾注其中,因此又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杰出的传记文学作品。在史学与文学方面,对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
报任少卿书一首
此书作于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十一月,司马迁任中书令时。
任少卿名安,荥阳(今属河南)人。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他是司马迁的朋友,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能够“推贤进士”。过了一段时间,司马迁才写了这封回信给他。
在这封回信中,司马迁以愤激之情倾诉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皇帝刚愎自用,官吏碌碌无能,政治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的较为进步的生死观,以及司马迁为实现理想而忍辱发奋的精神。这封信对于了解司马迁的生平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这封信写得感情真挚,言辞恳切,叙事、议论与抒情融在一起,反复曲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本文是西汉时期散文名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