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1],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3];仲尼厄而作《春秋》[4];屈原放逐,乃赋《离骚》[5];左丘失明[6],厥有《国语》[7];孙子膑脚,《兵法》修列[8];不韦迁蜀,世传《吕览》[9];韩非囚秦,《说难》《孤愤》[10];《诗》三百篇[11],大厎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12]。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13]。
【注释】
[1]摩灭:磨灭。
[2]倜傥(tì tǎng):卓异豪迈,洒脱不拘。
[3]文王拘而演《周易》:相传文王被拘羑里时,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事见《史记·周本纪》。
[4]仲尼厄而作《春秋》:孔子周游列国,累陷困境,回到鲁国后,遂作《春秋》。厄,困苦。《春秋》,编年体史书,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是儒家经典之一。
[5]“屈原”二句: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离骚》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时,而屈原被流放是在顷襄王时,此处所说当别有所据。《离骚》,是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
[6]左丘:即左丘明,鲁国史官。
[7]《国语》:是一部记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周鲁等国贵族的言论为主的书。左丘明失明后著《国语》,首见于此。
[8]“孙子”二句: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孙膑(bìn)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为魏将,自以为不及孙膑,便骗孙入魏,害之以膑刑(剔去膝盖骨)。后孙膑逃回齐国,做了军师,大败魏军,庞涓自杀。“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孙膑兵法》长期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发现该书竹简若干。
[9]“不韦”二句: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始皇十年(前237),因事被令全家徙处河南,一年后,又被勒令徏蜀,不韦遂自杀。事见《史记·吕不韦列传》。不韦,即吕不韦,战国末年大商人,始皇初年为相国。
[10]“韩非”二句: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孤愤》《五蠹》《说难》等十余万言。秦攻韩,韩非出使秦国,被留,后为李斯所谗,下狱而死。
[11]《诗》三百篇:即《诗经》。
[12]大厎:大都,大致。
[13]垂:流传。见:“现”的古字。
【翻译】
在古代,富贵而名声磨灭的人,不可胜记,只有卓异豪迈、洒脱非凡的人才称著于世。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写成《周易》;孔子失意困顿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成了《离骚》;左丘明眼睛失明,才有《国语》传世;孙子受膑刑而断了双脚,才编写《兵法》一书;吕不韦流迁蜀地,才有《吕览》传世;韩非被囚禁于秦国,才有《说难》《孤愤》传世;《诗》三百篇,大都是圣贤抒发愤懑之情的作品。这些人都是思想上有郁结不解之处,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追述往事,希望未来的人了解他们的志向抱负。就如左丘明失明,孙膑被砍断了双脚,终究不为当权者重用,于是退下来阐发己见写成书策,以抒发愤懑之情,想让自己的著作流传后世,以表明自己的志向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