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七发》作者介绍。
上书谏吴王一首
枚乘字叔,当时投靠吴王濞,任郎中之职。由于吴王濞的太子被皇太子所杀(详情参见《上书吴王》“题解”),吴王因而有谋反之意。枚乘知情上书,规劝吴王不要“背义弃理,不知其恶”,否则将导致自取灭亡。该文善以比喻说理,联想丰富,辞意畅达,颇有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风格,是西汉前期的散文名篇之一。
臣下听说得道的人昌盛,失道的人消亡。舜最初没有立锥之地,最终却拥有天下;禹最初没有十户人家的村落,最终却称王诸侯;商汤、周武的土地没有超过方圆百里,上感天象使日、月、星辰光明不绝,下怀百姓不损伤他们的心意,这是因为汤、武据有王道。所以君臣之道一如父子之道,都出自天然的本性;忠臣如能不躲避重刑诛杀的危险而直率谏...
一根绳索的承受力,系上三万斤的重物,其顶端悬挂在没有终极的高空,其尾端下垂至不可探测的深渊,即使是很愚笨的人,也知道为绳索的即将断绝而哀叹。马刚刚受惊,又击鼓而使马受惊,一定会使马奔车覆;与之同理,所系之绳快要断,又增加绳索承受的重量,一定会立即断绝。所系之绳在高空断绝不能再次联结,所系重物坠入深渊也难以再出...
有人天生害怕自己的影子并厌恶自己的足迹,为此退却逃离,这样留下的足迹愈多,影子跟随的速度也愈快,不如在树荫下休息,影子消失踪迹灭绝。要想使人听不到,不如不讲话;要想使人不知道,不如不去做。想要热汤冷却,一人用火为汤加温,百人扬汤止沸,无益于事,不如断绝木柴使火熄灭。不断绝那一方,而想营救这一方,就像抱着木柴去...
福生有其根基,祸生有其始因;接受福生的根基,断绝祸生的始因,祸患从什么地方来临?泰山的滴水穿透顽石,败坏而又不断更新的井绳磨断了井上的横木。滴水不是石头的钻具,绳索不是木头的锯子,是逐渐的损耗使木、石形成这样的结果。一铢一铢地过秤,积累到一石必有差错;一寸一寸地计量,积累到一丈必有误差。以石过秤,以丈计量,直...
从前秦国向西举兵阻止了胡戎的发难,向北设防榆中的关口,向南抗拒羌莋的要塞,向东抵挡六国的合纵联盟。六国因有信陵君的依靠,彰明苏秦合纵的盟约,振扬荆轲的神威,同心合力地来防备秦国。然而秦国最终擒获六国,消灭它们的国家,从而并吞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战略上有利的地势不同,民众轻重素质的不等。现在汉王占据了...
试举兵力而言,吴国与汉朝相比较,就好比是蝇蚋依附在群牛身上,又好比是用腐肉来阻挡利剑,腐肉与剑锋一旦接触,就必然无成于事。天下听说吴国率领被削弱的诸侯起事,并愿意为维护先帝的遗约而提出责问,如今汉王亲自诛杀三公晁错,借以对前段削弱诸侯的过失表示歉意。这是大王的威望施及天下,而且功劳超越了商汤王、周武王。吴国虽...
而今大王如能还兵速归,十分之中尚可希望得五分的安全。不然的话,汉王知道吴国有并吞天下的野心,勃然加怒,派遣熟悉水战的羽林黄头郎沿长江而下,袭击大王的国都;又派遣鲁王的军队进入东海郡截断吴国的粮道;梁王整治车骑,熟悉车战远射,积粟坚守,以此逼迫荥阳,等待吴军的断粮挨饥。到时候大王即使想返回国都,也不可行了。淮南...
《彭公案》以彭朋出知三河县、升绍兴知府、擢河南巡抚、授兵部尚书查办不同事务为线索,叙述李七侯、黄三太、杨香武、欧阳德等一班侠客协助他惩恶诛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