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褒,字子渊,生卒年不详,蜀郡资中(今属四川)人。西汉辞赋家。汉宣帝刘询时,修武帝故事,讲论六艺群书,博尽奇异之好。被征入都,与刘向、张子侨等并待诏,后擢为谏议大夫。是时,益州刺史王襄闻王褒有俊材,使褒作《中和》《乐职》《宣布》诗,又继作《四子讲德论》。上征褒,为作《圣主得贤臣颂》。其后,太子体不安,诏使褒等至太子宫,朝夕诵读奇文及所自造作。太子喜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即《洞箫赋》),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闻华阳国蜻蛉县,山有碧鸡金马,光彩倏忽,民多见《王谏议集》五卷,张溥评曰:“王生俊才,歌诗尤善,奏御天子,不外《中和》诸杂,然辞长于理,声偶渐谐,固西京之一变也。”《僮约》之作,文颇谐放,推类而比,犹若东方。《汉书》卷六十四有传。
洞箫赋一首
《洞箫赋》是以辞赋形式描写音乐的较早篇目。此赋首写洞箫之材料及产地;次写盲人吹奏洞箫之情状;次写随箫歌唱,情随乐起、乐偕情转之生动景象;次写音乐之功能及社会作用;最后写乐曲终了前的高潮和乐止以后的余音。全文想象丰富,比喻生动,描写细腻,层次分明。其后马融《长笛赋》、嵇康《琴赋》、潘岳《笙赋》等都受到它的影响。
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对它评价不高,但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认为《洞箫赋》的贡献有二:一是在修辞造句方面极下功夫,堆积夸张,密巧细致,别具风格;二是咏物赋的完成者,因而在赋史上自有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