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故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音者怪而伟之[1]。故闻其悲声则莫不怆然累欷[2],撆涕抆泪[3]。其奏欢娱则莫不惮漫衍凯[4],阿那腲腇者已[5]。是以蟋蟀、蚸蠖蚑行喘息[6],蝼蚁、蝘蜒蝇蝇翊翊[7]。迁延徙迤[8],鱼瞰鸡睨[9]。垂喙蜿转[10],瞪瞢忘食[11]。况感阴阳之和而化风俗之伦哉[12]?
【注释】
[1]“故知音”二句:吕延济注:“知音识悲乐之声,不知者但怪其清美而已。伟,美也。”
[2]欷(xī):悲。
[3]撆(piě):拭。抆(wěn):拭。
[4]惮漫、衍凯:欢娱貌。
[5]腲腇(wěi něi):舒迟貌。
[6]蚸蠖(chǐ huò):又作“尺蠖”,尺蠖蛾之幼虫。郝懿行《尔雅义疏·释虫》:“其行先屈后伸,如人布手知尺之状,故名尺蠖。”蚑(qí)行:虫之爬行。
[7]蝘蜒(yǎn yán):蝘为蝉属,蜒为蜒蚰。按,李善注:“蜥蜴,蝘蜒。蝘,于典切;蜒,徒典切。”则疑为蝘蜒。崔豹《古今注·鱼虫》:“蝘蜒,一名龙子,一曰守宫……其长细五色者,名为蜥蜴。”五臣本作“蜓”,是。蝇蝇翊翊(yì):虫行貌。
[8]迁延徙迤:虫退行貌。
[9]鱼瞰鸡睨(nì):李善注:“鱼目不瞑,鸡好邪视,故取焉。瞰,视也。睨,邪视也。”
[10]喙:口。蜿转:曲动貌。蜿,曲貌。五臣本作“宛”,是。
[11]瞪瞢(méng):瞪目茫然。
[12]况感阴阳之和而化风俗之伦哉:《孔子家语·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李周翰注:“虫类闻乐尚由感而动之。皆垂口盘旋直视昏然,遗忘其食以听之;况乎感和阴阳之气,迁化风俗之理,岂不致也。”
【翻译】
所以,懂得音乐的人随乐而悲喜,不懂音乐的人也赞叹而怪异。听到伤心处,无不悲切抹泪,唏嘘不已;听到高兴处,全都欢乐开怀,微动躯体。连蟋蟀、尺蠖都在蠕动叹息,蚂蚁、蜥蜴似省人意。或行或止,鱼观鸡视;张嘴瞪眼,废寝忘食。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感于阴阳之气,备受教化之礼,人为万物灵长,岂有不感动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