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绰(314—371),字兴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家住会稽(今属浙江)。官至廷尉卿。曾过隐居生活,以文才著称于世,是东晋时期玄言诗的代表作家。
由于当时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极盛,对文学的影响也很大,加之孙绰崇尚老庄哲学,兼通佛教思想,故其作品有如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说的“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充满了玄学佛理,内容枯淡乏味。《诗品》对这种文学现象曾分析道:“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这种评论是合乎实际情况的。孙绰作品散佚较多,明人辑有《孙廷尉集》。
游天台山赋一首 并序
天台山在开发较晚的浙江天台、临海之间,由于僻处江南海边,在古代不易为人发现,典籍中很少记载。东晋以后,游人才逐渐增多,开始成为名胜。孙绰是首先为文赞赏这座名山的作家;而在辞赋中,本文也是首先以描写山水景物作为中心内容的有影响的作品。
孙绰所处的时代,道家思想风靡一时,佛学也在中国蓬勃兴起,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给当时的一些作品添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孙绰是兼具道、佛思想的作家,这种思想,使他对天台景物的描写,洋溢着清新超逸的审美情趣。只是在结尾部分,抽象地阐述玄理佛义较多,显得索然寡味。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纷乱动荡的局势下,一般士大夫找不到出路,只有向玄学佛教寻求解脱的苦闷心情,所以这篇赋是孙绰作品中少有的可读性较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