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歆(约前53—23),字子骏,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刘向之子。他少年时代即博通《诗经》《尚书》,并善于撰文,被汉成帝召为黄门郎。其后,受诏命与其父刘向领校秘书,讲解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刘向死后,刘歆继承父职为中垒校尉。汉哀帝即位,因大司马王莽的推荐,经累次升迁为奉车光禄大夫,并继续完成其父的事业。王莽篡位后,刘歆为国师,多从事政事活动。刘歆是这一时期的著名学者,以编撰《七略》《三统历篇》及推崇古文经学著称于世,并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移书让太常博士一首 并序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是汉代学术界的一件大事。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明显占据了上风,今文《尚书》与齐、鲁、韩三家《诗》被立为学官,得到官方的支持,而古文《尚书》《毛诗》则处于从属的地位。同样,在西汉时期,《春秋》三传中,《穀梁传》广泛流行,《公羊传》次之,而《左传》却鲜为人知。到了西汉后期,由于政界要人王莽爱好古文经学,也由于古文经学有注重训诂、考订制度名物的优势,因而古文经学派的声势有所壮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刘歆写出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古文经学派与今文经学派的宣战书。此后,经杜林、贾逵、马融、郑玄等著名学者的相继努力,在东汉后期,古文经学终于占据了主导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