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绥(231—273),复姓成公,字子安,东郡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人。西晋文学家。幼而聪敏好学,博涉经传。性情恬淡寡欲,家贫岁饥,常安然如素。少有俊才而口吃,辞赋清丽,闲默自守,不求闻达。张华甚器重之,每见《天地赋》,描写天地的形成和变化。成公绥雅好音律,善于长啸,曾当暑迎风而啸,泠然成曲,于是作《啸赋》。泰始九年(273)卒,年四十三。张溥论曰:“东郡成公子安,赋心不若左太冲,史才不若袁彦伯(宏),其在晋文苑,与庾仲初(阐)、曹辅佐(毗),兄弟也。”又曰:“赋少深致,而序各有思,读诸赋不如读其序也。”序类小品,清丽明快,颇为耐读。本传言其“新著诗赋杂笔十余卷行于世”,《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十卷,已散佚。张溥辑有《成公子安集》。传在《晋书·文苑传》。
啸赋一首
《啸赋》为成公子安代表作品之一,被收入《晋书》本传。它生动地描写了啸歌的吹奏特点和奇妙作用。“动唇有曲,发口成音”,因事随时而可吹奏。“声不假器,用不借物”,比任何乐器都方便而直接,是抒发内心情怀的一种好方法。作者为了突出啸歌的功效,重点描写了三种特定情景:一是夕阳西下,晚霞流光之时;一是登高临远,披轩骋望之时;一是游大山临清泉之时。在此愉悦之时,心情激动而有所感受,啸歌就很自然地发自丹唇皓齿间,曲调奇妙而变化多端。而且作者以比喻、夸张和联想等手法,将啸歌描绘得尽善尽美,精妙绝伦,甚至超过了《大韶》《大夏》等神圣的音乐,这种写法是比较大胆的。作者为了赞美啸歌,虚拟了一位超尘脱俗的公子,啸歌出自公子之口,自然高雅,清新而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