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133—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喜好辞章、数术、天文,精通音律。初为司徒桥玄征召为属官,出任河平长,又召拜郎中,校书东观,升迁议郎。后因上书议论朝政,遭诬陷,被流放朔方。遇赦后,又遭诬陷,不敢回乡,亡命江湖十二年。董卓为司空,征为祭酒,累官至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董卓被诛,他闻讯叹息,被下狱致死。《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十二卷,已散佚。后人辑有《蔡中郎集》。
郭有道碑文一首 并序
碑文,即刻于碑上之文。古代的碑文,按其用途和内容大致可分为纪功碑文、宫室庙宇碑文和墓碑文三种。墓碑文是记述死者生前事迹兼表悼念、称颂之情的文字,在东汉时已很盛行,其中以蔡邕所作最为著名,堪称汉代碑文的集大成者,对后世碑铭之文有很大影响。《文心雕龙·诔碑》云:“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才锋所断,莫高蔡邕。”又云:“其叙事也该而要,其缀采也雅而泽,清词转而不穷,巧义出而卓立,察其为才,自然而至。”蔡邕所作碑文中,又以《郭泰碑》最为出色。郭泰,东汉名士,字林宗,太原界休(今山西介休)人。家世贫贱,少好学,善谈论,博通典籍。游于洛阳,为河南尹李膺赏识,名震京师。后归乡里,司徒黄琼征召,太常赵典举有道,皆不就。党锢祸起,他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建宁二年(169),卒于家,四方之士千余人会葬,志同者共刻石立碑,蔡邕为之写了这篇碑文。事后蔡邕对涿郡卢植说:“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见《后汉书·郭太传》)可见这篇碑文确有其不同凡响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