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商(前507—?),字子夏,春秋末卫人,一说晋人。孔子弟子,小孔子四十四岁,以文章博学见《诗》教,明于《春秋》大义,兼通《易》《礼》。曾与孔子讨论《诗》,颖悟有得,孔子赞叹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仕鲁,曾为莒父宰。孔子死后,居西河(在今陕西合阳一带)讲学,李悝、吴起皆出其门下,魏文侯也咨以国政,待以师礼。丧子,哭之失明,卒。
毛诗序一首
序(一作“叙”),指序文,是对一部书或一篇诗文的写作缘由、内容或体例等进行说明的文字。上古时代的书序都是放在书的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叙传》等),魏晋以后才逐渐移到了书的前面。
《诗经》经秦火焚毁后,到汉代传授的有鲁、齐、韩、毛四家。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习者渐多,其后三家诗亡佚,独毛诗得大行于世,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本子。毛诗于《诗经》各篇均有序,称小序,独在《国风》首篇《关雎》小序的下面,尚有一段较长的文字,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诗歌的性质、特征,《诗经》的内容、分类、社会作用和表现手法等问题,称为《诗大序》。郑玄《诗谱》认为《大序》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作,但实际上可能不作于一时一人,最后写定当不晚于西汉初期。《大序》是对先秦以来儒家诗论的一个总结,在古代文论、《诗经》研究及古代诗歌创作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直到今天,其中的某些认识仍不乏借鉴意义。当然,《大序》也反映了封建阶级利用诗歌为本阶级政治服务的要求,其历史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