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故诗有六义焉[1]:一曰风[2],二曰赋[3],三曰比[4],四曰兴[5],五曰雅[6],六曰颂[7]。上以风化下[8],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9],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10]。国史明乎得失之迹[11],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12]。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13]。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14]。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15],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16],诗之志也。
【注释】
[1]义:道理,意义。六义中的风、雅、颂是诗歌的三种体制,也有人认为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赋、比、兴是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2]风:据下文解释指教化、讽刺。《诗经》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产生于各国的民间歌谣,具有地域的特色。
[3]赋:即铺陈直叙的意思。
[4]比:比喻。
[5]兴:即起的意思,兼有发端、比喻等多种作用。
[6]雅:据下文解释是正的意思,是用来谈王政废兴的缘由的。《诗经》有小雅、大雅,大部分是周王朝公卿士大夫所作的诗歌。
[7]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8]上:指天子、诸侯。下:指臣属、百姓。
[9]主文:以文辞为主,通过文辞进行讽谏。谲谏:不直言过失,而用隐约曲折的言辞进行劝谏。
[10]变风、变雅:指《风》《雅》中产生于周王朝衰乱时期的作品,所谓“变”,就是不正的意思,相对于歌颂周室先王和西周盛世的作品而言。在具体区分时说法不同。郑玄《诗谱序》说:“孔子录懿王、夷王诗讫于陈灵公淫乱之事,谓之变风、变雅。”陆德明《经典释文》以《邶风》以下十三国风为变风,以《小雅》的《六月》以下各篇、《大雅》的《民劳》以下各篇为变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则认为正变以政教得失划分,凡讽刺政教之失的作品皆属变风、变雅,而不以时间为界。
[11]国史:王室的史官,有大史、小史、外史、御史等名目。
[12]达:通达,明白。旧俗:指西周盛世。
[13]泽:德泽,教化。
[14]“是以”几句:孔疏:“言风雅之别,其大意如此也。一人者,作诗之人。其作诗者,道己一人之心耳,要所言一人心,乃是一国之心。诗人览一国之意以为己心,故一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但所言者,直是诸侯之政,行风化于一国,故谓之风,以其狭故也。言天下之事,亦谓一人言之。诗人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以为己意,而咏歌王政,故作诗道说天下之事,发见四方之风,所言者乃是天下之政,施齐正于天下,故谓之雅,以其广故也。”
[15]美:赞美。形容:面貌,情形。
[16]四始:《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又孔疏引郑玄云:“《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同时引郑笺:“始者,王道兴衰之所由。”从本文开头“《关雎》……风之始也”一句看,“四始”之说当本《史记》;但从本句上下文意看,当以指《风》《小雅》《大雅》《颂》四类诗为宜。
【翻译】
所以诗有六义:一是风,二是赋,三是比,四是兴,五是雅,六是颂。天子诸侯用诗教化臣民,臣民用诗讽刺天子诸侯。通过文辞委婉含蓄地进行劝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引为鉴戒,所以说风。至于王道衰微,礼义废弃,政教丧失,国家的政治发生变化,家庭的风俗出现不同,这样变风、变雅就产生了。王室史官明白得失的迹象,悲伤人伦的废弃,哀痛刑法政令的苛刻,于是吟咏内心的感受,以讽刺天子诸侯,使之明白时世所发生的变化而激起对于过去昌明盛世的怀念。所以变风发于情,而不超出礼义。发于情,这是出于民众的本性;不超出礼义,这是由于先王德泽教化的影响。所以一国的事情,通过一个人的抒怀把它表现出来,这就叫《风》;抒写天下的事情,表现四方各国的风俗,这就叫《雅》。所谓雅,就是正的意思,是说天子政教盛衰的缘由的。政教有小有大,所以就有了《小雅》,有了《大雅》。所谓《颂》,是用来赞美天子功德盛大的情形,将其所取得的成功向神明祷告的。这就叫四始,最深刻的诗理全都包括在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