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写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汉魏以来,文人别集日益繁多,学者难以遍读,选编精华的文学总集应运而生。《文选》就是一部选编精华的诗文总集,收录了上起周代,下至南朝梁代一百三十位作家及若干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六十四篇,按体裁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策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移、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三十八类,其中赋、诗又按题材分为若干小类。各类之中作品大略以作者年代先后为序。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原文】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1],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2]。南,言化自北而南也[3]。《鹊巢》《驺虞》之德[4],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5]。《周南》《召南》[6],正始之道[7],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8],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9],哀窈窕[10],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注释】

[1]《麟趾》:即《麟之趾》,是《诗经·国风·周南》的最后一篇。毛序:“《麟之趾》,《关雎》之应也。《关雎》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

[2]周公:即周文王之子姬旦。辅佐其兄武王灭殷,封于鲁,武王死,成王年幼,摄政,为周代礼乐制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3]自北而南:谓其化从岐周被江、汉之域。

[4]《鹊巢》《驺虞》:《诗经·国风·召南》的首篇和末篇,一写诸侯嫁女之事,一写打猎之事。毛序:“《鹊巢》,夫人之德也。”“(《驺虞》)《鹊巢》之应也。《鹊巢》之化行,人伦既正,朝廷既治,天下纯被文王之化,则庶类蕃殖,蒐田以时。仁如驺虞,则王道成也。”

[5]召(shào)公:即姬奭,周的支族,武王之臣,因封地在召,故称召公或召伯。曾佐武王灭殷,支持周公东征平乱,受命营建洛邑,镇守东都,为周公得力助手。成王时与周公分陕而治,“自陕而西,召公主之;自陕而东,周公主之”(《史记·燕召公世家》)。陕,即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朱熹《诗集传》:“周公为政于国中,而召公宣布于诸侯,于是德化大成于内,而南方诸侯之国,江沱汝汉之间,莫不从化。”

[6]《周南》:指在周公管理的南国地区(今湖北、河南之间的汝、汉、长江一带)采集的作品十一篇。《召南》:指在召公管理的周南以西地区(包括今陕西南部和湖北一部分)采集的作品十四篇。

[7]正始:端正其始。孔疏:“《周南》《召南》二十五篇之诗,皆是正其初始之大道,王业风化之基本也。”儒家认为这二十五篇诗是正风,故云。

[8]淑:善,好。

[9]淫:迷恋。

[10]哀:怜爱。窈窕:善良美好之意。

【翻译】

那么从《关雎》到《麟之趾》所表现的教化,是天子的教化,所以系之于周公。所谓南,是说教化从北方扩展到南方。从《鹊巢》到《驺虞》所表现的道德,是诸侯的教化,展示先王进行教化的缘由,所以系之于召公。《周南》《召南》中的诗篇,是端正王道的开始,是建立王者教化的基础。所以《关雎》高兴得到善良的女子,以之匹配君子,思虑的是进用贤才,不迷恋其美色,怜爱善良美好的女子,思念贤才,而没有伤害善道的意思,这就是《关雎》一诗的要义。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