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写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汉魏以来,文人别集日益繁多,学者难以遍读,选编精华的文学总集应运而生。《文选》就是一部选编精华的诗文总集,收录了上起周代,下至南朝梁代一百三十位作家及若干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六十四篇,按体裁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策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移、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三十八类,其中赋、诗又按题材分为若干小类。各类之中作品大略以作者年代先后为序。

孔安国

孔安国,生卒年不详,字子国,鲁国(今山东曲阜)人。西汉经学家。孔子十一世孙。曾向申公学《诗》。武帝时任谏大夫、博士,官至临淮太守。武帝末年,鲁恭王扩建宫室,拆毁孔子旧宅,从墙壁中得到一部《尚书》,因用古文书写,世称古文《尚书》,比由伏生传授、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书写的今文《尚书》多出十六篇。时人不识古文,安国以今文读之,对古文《尚书》加以整理,献给朝廷。据说安国还曾奉诏为古文《尚书》作传。从孔壁中得到的除古文《尚书》外,尚有古文《礼记》《论语》《孝经》,据说安国还曾著《古文孝经传》和《论语训解》。《史记》称其“蚤(早)卒”。

尚书序一首

这篇序对《尚书》的价值、孔子整理古籍的做法、今古文《尚书》的来历及如何为《尚书》作传等情况做了说明。《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最早只叫《书》,汉人因其为“上古之书”,改称《尚书》,被尊为儒家经典后,又称《书经》。书分虞、夏、商、周四部分,大都是一些誓词、政府的文告、贵族的告诫之词等,不仅保存了商及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也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特别是历史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尚书》大约在先秦时代即已有定本,但究竟成于何时,由何人编定,已难确考。《尚书》经秦火后,到汉代形成了两种版本,一种是今文本,一种是古文本。西晋永嘉之乱后,今、古文《尚书》相继失传。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献出孔安国的《孔传古文尚书》,除一篇孔安国的自序外,共分四十六卷,五十八篇。经后代学者长期考证,其中有三十三篇为伏生的今文《尚书》(将原二十八篇分成了三十三篇),而其余二十五篇全为伪造。因此,所谓的《孔传古文尚书》实为伪书,所谓的孔氏《尚书序》也实为伪作。不过,伪古文《尚书》仍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伪《孔传》在解经方面有其独到贡献,伪孔氏《尚书序》对我们阅读和理解《尚书》也不无帮助,不宜因其为伪作而不予重视。

  • 1页4条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彭公案

《彭公案》以彭朋出知三河县、升绍兴知府、擢河南巡抚、授兵部尚书查办不同事务为线索,叙述李七侯、黄三太、杨香武、欧阳德等一班侠客协助他惩恶诛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