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先君孔子生于周末[1],睹史籍之烦文[2],惧览之者不一[3],遂乃定《礼》《乐》[4],明旧章[5],删《诗》为三百篇[6],约史记而修《春秋》[7],赞《易》道以黜“八索”[8],述职方以除“九丘”[9]。讨论坟典[10],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烦乱[11],翦截浮辞[12],举其宏纲,撮其机要[13],足以垂世立教[14]。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15],所以恢弘至道[16],示人主以轨范也[17]。帝王之制,坦然明白[18],可举而行,三千之徒并受其义[19]。
【注释】
[1]先君:子孙对自己祖先的称呼。
[2]烦:繁杂,烦琐。
[3]览者:读者。不一:不专一。
[4]定:修而不改曰定。
[5]旧章:即《礼》《乐》《诗》《易》《春秋》。
[6]删:删削。《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7]约:准依其事曰约。修:作。相传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春秋》。《史记·孔子世家》:“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迄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8]赞:因而佐成曰赞。《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黜:退而不用,废弃。
[9]职方:官名。《周礼·夏官》有职方氏,掌天下地图,主四方职贡。
[10]讨论:整理。
[11]芟(shān)夷:削除。
[12]翦截:删减。
[13]撮:摘取。机要:精义和要点。
[14]垂世:留传后世。立教:给人树立轨范而教之。
[15]典:《说文解字》:“典,五帝之书也。”即三坟五典。《尚书》有《尧典》《舜典》。谟:谋议之文。《尚书》有《大禹谟》《皋陶谟》。训:教导之文。《尚书》有《伊训》。诰:告诫之文。《尚书》有《汤诰》等。誓:约誓之文。《尚书》有《汤誓》等。命:命令。《尚书》有《说命》等。凡:一共。
[16]恢弘:发扬。至道:最根本的道理。
[17]轨范:法式。
[18]坦然:明白貌。
[19]徒:弟子。《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翻译】
我的祖先孔子生于周末,看见史籍中有繁杂的文字,担心后来的读者在理解文义时思路不能专一,于是就修订了《礼》《乐》,明确了旧有篇章的含义,删削《诗》的篇目为三百篇,依据史籍记载著述了《春秋》,帮助完善了《易》的道理而废弃了“八索”,阐述了职方的职能而废除了“九丘”。整理三坟五典之文,断代自唐虞以后,到周代为止。削除繁杂混乱之处,删减虚浮无用的文辞,提出其中宏大的纲领,摘取其中的精义和要点,留下了足以传世和树立轨范以施教于人的东西。典、谟、训、诰、誓、命各类文章共有一百篇,用来发扬最根本的道理,给国君提供了堪称楷模的东西。帝王的制度,坦然明白,可以援引施行,三千弟子都接受了其中的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