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朔(前154?—前93),复姓东方,名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德州陵城区)。西汉辞赋家。武帝初即位,征天下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东方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武帝甚奇之。因奏《泰阶》之事,拜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赐黄金百斤。
东方朔之文辞以《答客难》与《非有先生论》二篇最善,其余有《封泰山》《责和氏璧》《皇太子生禖》《屏风》《殿上柏柱》《平乐观赋猎》《从公孙弘借车》等篇。班固《汉书·东方朔传》曰:“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然朔名过实者,以其诙达多端,不名一行,应谐似优,不穷似智,正谏似直,秽德似隐。非夷齐而是柳下惠,戒其子以上容:‘首阳为拙,柱下为工;饱食安步,以仕易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其滑稽之雄乎!”夫有隐于野者,有隐于朝者,东方朔朝隐者也。
答客难一首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曰:“详观论体,条流多品,陈政,则与议说合契;释经,则与传注参体;辨史,则与赞评齐行;铨文,则与叙引共纪。”综观四则八体而独不见设论。夫设论者,自定假设,以述其说;设问以先发制人,所论则近乎辨史者也。
《汉书·东方朔传》曰:“武帝既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时方外事胡、越,内兴制度,国家多事,自公孙弘以下至司马迁皆奉使方外,或为郡国守相至公卿,而朔尝至太中大夫,后常为郎,与枚皋、郭舍人俱在左右,诙啁而已。久之,朔上书陈农战强国之计,因自讼独不得大官,欲求试用。其言专商鞅、韩非之语也,指意放荡,颇复诙谐,辞数万言,终不见用。朔因著论,设客难己,用位卑以自慰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