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客难东方朔曰:“苏秦、张仪壹当万乘之主[1],而身都卿相之位[2],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3],慕圣人之义[4],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腐齿落[5]。服膺而不可释[6],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7]。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8],位不过执戟[9],意者尚有遗行邪[10]?同胞之徒,无所容居[11],其故何也?”
【注释】
[1]苏秦:战国时东周洛阳人。初说秦惠王吞并天下,不用。后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合纵抗秦,佩六国相印,为约纵之长。张仪:战国时魏人,纵横家。苏秦游说六国合纵以抗秦,张仪相秦惠王,以连衡之策说六国,使六国背纵约而共同事秦。当:遇。万乘之主:指天子。
[2]都:居。
[3]子大夫:指东方朔。修:学习。
[4]慕:思慕,向往。
[5]唇腐齿落:指讽诵、著述之辛苦。
[6]服膺:牢记在胸中,衷心信服。释:失。
[7]“好学”二句:此言张仪、苏秦一遇而为卿相,而朔好学乐道,位且卑微,是好学之无效。
[8]侍郎:官名。秦汉时郎中令的属官有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东方朔时在西汉,侍郎位卑。
[9]执戟:秦汉时朝廷侍卫官。因值勤时手持戟而名。
[10]意者:料想。
[11]“同胞”二句:谓其禄薄,兄弟亦无所容居,其何故如此。同胞之徒,谓兄弟。容居,容忍其居。
【翻译】
有客责难东方朔说:“苏秦、张仪一遇帝王便身居卿相之位,恩泽流播后代。现在您学习先王之道术,向往圣人之高义,诵读《诗经》《书经》、百家之言,多不胜数,又有著述传世,以至于神形疲惫,唇焦齿落。这些学问铭记于心片刻不忘,您好学乐道如此,其结果却毫无用处,这问题难道不是很明白吗!自以为聪明才智海内无双,也称得上博闻辩智之士了。纵然尽力效忠,以事圣上,旷日持久,达几十年之久,可是官只有侍郎之职,地位不过是个执戟之臣,料想您一定有什么卑劣行径吧?为同胞兄弟所不容,到底是什么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