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192—232),字子建,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魏文学家。曹操之子,曹丕同母弟,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他在年轻时就很有文学才能,又有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颇得曹操喜爱,一度欲立为太子,终因其“任性自行,不自雕励”而改变初衷。后来曹丕、曹叡父子相继为帝,他备受猜忌与迫害,终于在41岁时郁郁死去。
曹植是建安时期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文兼善,现存其诗八十多首,辞赋、散文四十余篇。他的辞赋既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统,又充分体现了时代气息和自己的独特风格,代表了建安时期辞赋发展所到达的新的高度。其诗赋均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练,词采华茂。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洛神赋一首 并序
《洛神赋》是曹植的代表作品。叙述作者与洛神相遇,互相爱慕,但因人神道殊,未能结合,终于含恨分离的故事。关于此赋的本意,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仿效宋玉的《神女赋》,赞美一位美丽的神女;有的认为是寄寓作者对君王的思慕和怀才被黜、衷情不能相通的苦闷;有的认为是感叹甄后的事。据说曹植深爱甄后,但她为曹丕所娶,后又被郭后谗死,曹植感泣怀念,遂作此赋。后说虽因无充分的史实根据而被人认为是小说家附会之辞,但根据此赋内容,确属爱情故事,和以美人香草象征君臣关系之作显然不同。全赋以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为借鉴,表现出更生动的形象和更丰富的想象力,生动细腻地刻画出洛神这个优美的妇女形象,深刻地表现出作者与洛神的真挚爱情和离愁别恨。全赋词采流丽,抒情味浓,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艺术感染力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