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子虚赋》作者介绍。
喻巴蜀檄一首
这是一篇司马相如出使巴蜀时发布的檄文。“檄”是一种文体。《释文》云:“檄,军书也。”古时用兵誓师而已,到周朝乃有文诰之辞,而檄之名则始见《史记·张仪列传》:“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你)饮,我不盗而(你)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这是一篇标准的檄文。发展到后来,指官方用来征召、晓谕或声讨等用的文书为檄文。若有急事,则插上羽毛,称为羽檄。刘勰《文心雕龙·檄移》云:“檄者,皦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又云:“凡檄之大体,或述此休明,或叙彼苛虐……故其植义飏辞,务在刚健;插羽以示迅,不可使辞缓;露板以宣众,不可使义隐;必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此其要也。”由此可知,檄文是要让人一看就明白。文中既要说明自己行为的正义性和各种优势及美德,更要指出对方行为的非正义性和种种劣势。根据事实来辨明是非,说清道理;文辞要明确、决断,以充足的气势压倒对方。
《汉书·司马相如传》记载,汉武帝命“唐蒙使略通夜郎、僰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余人,用军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遣相如责唐蒙等,因谕告巴蜀民以非上意”,于是司马相如写了《喻巴蜀檄》。檄文高屋建瓴说明国家形势,通西南夷是大局所关,不容置疑。至于“发军兴制”等等使巴蜀民众大惊恐之事,则用“非陛下之意”加以回护。接着轻责“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未尽到臣民的责任。并以“边郡之士”引喻其错误和愚蠢。为安抚他们,又将其罪过归之于父兄未教好,为之开脱。最后说明圣上派使者来的旨意:“晓喻百姓以发卒之事,因数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让‘三老’孝悌以不教诲之过。”檄文处处为朝廷周旋,却说得正大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