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写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汉魏以来,文人别集日益繁多,学者难以遍读,选编精华的文学总集应运而生。《文选》就是一部选编精华的诗文总集,收录了上起周代,下至南朝梁代一百三十位作家及若干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六十四篇,按体裁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策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移、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三十八类,其中赋、诗又按题材分为若干小类。各类之中作品大略以作者年代先后为序。
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彼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故有剖符之封,析珪而爵,位为通侯,处列东第,终则遗显号于后世,传土地于子孙。行事甚忠敬,居位甚安逸,名声施于无穷,功烈著而不灭。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今奉币役至南夷,即自贼杀,或亡逃抵诛,身死无名,谥为至愚,耻及父母,为天下笑。人之度量相越,岂不远哉!然此非独行者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其被刑戮,不亦宜乎!

【原文】

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1],皆摄弓而驰[2],荷兵而走[3],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4],计不旋踵[5]。人怀怒心,如报私仇。彼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6],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故有剖符之封[7],析珪而爵[8],位为通侯[9],处列东第[10],终则遗显号于后世[11],传土地于子孙。行事甚忠敬,居位甚安逸,名声施于无穷[12],功烈著而不灭。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13]。今奉币役至南夷,即自贼杀,或亡逃抵诛[14],身死无名,谥为至愚[15],耻及父母,为天下笑。人之度量相越,岂不远哉!然此非独行者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16],其被刑戮,不亦宜乎!

【注释】

[1]烽举燧(suì)燔(fán):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燔,烧。

[2]摄弓:谓拿着弓箭作射击的准备。李善注:“摄,谓张弓注矢而持之。”驰:车马疾行。引申为急行。

[3]荷(hè):扛,担。兵:兵器,军械。走:古指急趋,即跑。

[4]义不反顾:意谓勇往直前,绝不退缩。

[5]旋踵:旋转脚跟。指后退。

[6]编列之民: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

[7]剖符: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或功臣,把符节剖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

[8]析珪(guī):古时封诸侯,按爵位高低分颁珪玉,称为析珪。珪,端玉。

[9]通侯:爵位名。秦二十等爵的最高一级。汉沿用,亦称彻侯、列侯。

[10]东第:李善注:“东第,甲宅也。居帝城之东,故曰东第。”指王侯贵族的住宅。

[11]终:最后,死。

[12]施(yì):延续,蔓延。

[13]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意谓竭忠诚,任何牺牲在所不惜。膏液,此处指血肉。

[14]抵:李善注:“至也。亡逃而至于诛也。”

[15]谥(shì):死后评定的称号。

[16]长(zhǎng):崇尚。

【翻译】

边界的军士,发现有敌情,就举烽火报警,大家拿着弓箭,扛起武器就跑,汗流浃背地紧相跟随,生怕自己落在别人后面。作战时抵住敌人的刀枪,冒着敌人的飞箭,勇往直前,决不退缩。人人怀着愤怒,好像是为自己报仇。难道他们是乐于去死,厌恶活下去吗?难道他们不是编入大汉朝户籍的百姓,与巴蜀民众有不同的君主吗?他们考虑得很长远,要挽救国家的危难,而乐于尽到做臣民的责任。所以有的人得到皇上赐的符节而为功臣,有的人得到朝廷颁发珪玉的爵赏,处在列侯的高位,住在王侯贵族的府第,死后把显耀的封号传给后代,把田地财产留给儿孙。他们尽心竭力为朝廷做事,处于很舒适的位置,名誉和声望永远延续下去,功劳业绩显著,永不磨灭。所以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尽忠竭诚,即使肝脑涂地、血肉浸润了野草也不推辞躲避。如今有的人要服劳役,送币帛礼品到南夷去,就把自己弄成残废,或逃跑而终于被诛杀,这样死了也不光彩,被人们称为最蠢的人,这种耻辱累及其父母,被天下人耻笑。人们的气量和胸襟相差难道还不远吗!然而这并不只是那些为躲避服役而逃跑,或自伤者的罪过,他们的父兄事先没有好好教育他们,没有做好他们的表率,不知廉耻,不崇尚忠厚纯正的风气,他们受刑罚或被处死,不也是应该的吗!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