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414—466),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南朝宋代的著名文学家。出身寒微,少时治学勤奋,才华出众,因献诗临川王刘义庆,得到赏识,擢为国侍郎,后又任秣陵令、永嘉令和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刘子顼谋反,战败被诛,鲍照亦死于乱军之中。
鲍照自称“北州衰沦,身地孤贱”(《侍郎上疏》)。在门阀特权盛行的时代,处处受人压抑,这种遭遇使他清醒地认识到当时社会的腐朽。他的作品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的黑暗现象,反映了动乱的现实,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绪,表现了寒门对世族大地主政治的不满。作品感情充沛,形象鲜明,风格清新。“俊逸鲍参军”是杜甫对他的恰切评价。他的文学创作以诗为主,赋与散文也有一定成就。有《鲍参军集》。
芜城赋一首
广陵(故城在今江苏扬州)在西汉时是吴王刘濞的都城。由于他想据此谋叛,故极力经营,不仅繁荣富庶,而且城防险固,一直是东南重要城市。到南朝刘宋时,竟陵王刘诞在广陵修建了极为华丽的宫殿,孝武帝指使有司弹劾,刘诞遂据广陵而反,孝武帝派沈庆之率大军攻破广陵,杀死刘诞;并命“悉诛城内男丁,以女口为军赏”,居民被杀者三千余人,城内一片荒芜。鲍照至江北见广陵荒凉残破景象,写成此赋,说明武力与地利之不足恃,统治者想凭此而长保富贵,甚至想“万祀而一君”,只能适得其反。全赋文辞清丽,结构严谨,特别是善用对比与夸张,使形象鲜明,主题突出。清人方伯海评此赋道:“前半城未芜时,何等雄丽,后半城既芜时,何等荒凉,总见兴废由人。不仅是吴王图谋非望,自速其亡,及城亦不能保及五百年以后也……即此可为千秋亡国者鉴戒。”于光华说鲍照为临海王刘子顼参军时,察觉他有意反谋,故作此赋以讽,此说可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