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1],白虹贯日,太子畏之[2];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3],太白食昴[4],昭王疑之。夫精诚变天地[5],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6],左右不明[7],卒从吏讯[8],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9],愿大王熟察之[10]。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11];李斯竭忠[12],胡亥极刑[13]。是以箕子阳狂[14],接舆避世[15],恐遭此患。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16],毋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干剖心[17],子胥鸱夷[18],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熟察,少加怜焉。
【注释】
[1]荆轲:战国末期卫国人,为行刺秦始皇的著名勇士。燕丹:燕国太子丹。他曾在秦国为人质,秦王很不尊重他,他逃回燕国后,厚养荆轲等勇士,意欲刺杀秦王报仇雪耻。
[2]“白虹”二句:相传由于荆轲的精诚感动了上天,因而出现了“白虹贯日”的天象。贯,贯穿。
[3]卫先生:秦国人。画:谋划。长平之事:秦国名将白起伐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败赵军,打算乘胜灭赵,派遣卫先生劝说秦昭王增兵输粮,但因范雎反对此举,因而“昭王疑之”。
[4]太白食昴(mǎo):《史记集解》引苏林曰:“其精诚上达于天,故太白为之蚀昴。昴,赵地分野。将有兵,故太白食昴。”太白,即太白金星。按古代五行说,西方为金,故太白为主西方之星。昴,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古人认为昴星为赵国的分野,故可指代赵国。
[5]夫精诚变天地:古人认为天与人可以互相感应。
[6]“今臣”二句:尽其计议,愿王知之。竭、毕,均“尽”义。
[7]左右不明:言左右不明者,不欲斥王。
[8]讯:鞫问。
[9]寤:醒悟,觉醒。
[10]熟:仔细。
[11]“昔玉人”二句:指卞和献宝,楚王刖之。
[12]李斯:战国末至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13]胡亥极刑:指秦二世胡亥因听信赵高的谗言,斩杀宰相李斯。
[14]箕子:殷纣王的叔父,因纣王昏庸暴虐,箕子装疯避祸。阳:假装。
[15]接舆:楚贤人,佯狂避世。
[16]后:指后退、退却。引申为放弃、捐弃。
[17]比干:殷纣王的叔父。
[18]子胥:姓伍,名员,春秋时楚人。因其父兄被楚平王杀害,逃至吴国,尽心辅佐吴王阖闾得王位。后因夫差听信谗言,子胥被害。鸱(chī)夷:李善注引《史记》曰:“子胥自刭,王乃以子胥尸,盛以鸱夷之革,浮之江中。”鸱,猫头鹰。
【翻译】
臣下听说“忠诚的人无不得到报答,守信的人不会被人猜疑”,过去臣下常认为这话是对的,现在看来,这只是一句空话罢了。过去荆轲仰慕燕太子丹大义凛然的正气,他刺杀秦王的决心竟演化为白虹穿过太阳的天象,但太子丹还担心他不去行刺秦王;卫先生为秦国谋划长平的战事,他的忠心谋划已演化为太白金星侵蚀昴宿的天象,但秦昭王还对他疑心重重。荆轲、卫先生的精诚已感应天地,但却不能取信于两位君主,这怎能不使人痛心疾首!现在臣下竭尽忠诚,知无不言,希望大王知道事情的可否,但由于大王左右的侍从不明事理,最终把我置于听从狱吏审讯的困境,使我受到世人的怀疑。这样,即使荆轲、卫先生能复生,但燕太子、秦昭王也不会省悟了,希望大王能仔细地审察这些情况。从前卞和献宝,楚王却砍了他的脚;李斯竭尽忠心,胡亥却以极刑处之。因此,箕子假装疯狂,接舆躲避乱世,就是害怕遭受这种祸患。希望大王审察卞和、李斯的心意,而捐弃楚王、胡亥的谗言,不要使臣下被箕子、接舆所讥笑。我听说比干被挖了心,伍子胥被装进猫头鹰式的皮口袋里,臣下起初不相信,至今才明白是实有其事。希望大王仔细审察,对臣下稍加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