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又尝亲见执事[1],握牍持笔[2];有所造作[3],若成诵在心[4]。借书于手[5],曾不斯须少留思虑[6]。仲尼日月,无得逾焉[7]。修之仰望[8],殆如此矣。是以对鹖而辞[9],作《暑赋》弥日而不献。见西施之容,归增其貌者也[10]。
【注释】
[1]执事:书札中对对方的敬称。这里指曹植。
[2]握牍持笔:谓执笔为文。牍,书板,以供书者。
[3]造作:制作。此指文章。
[4]成诵在心:将现成文章背熟,牢记于心。
[5]借书于手:用手书写。书,写。
[6]曾不:不曾。斯须:片刻。少留思虑:稍留于心。
[7]“仲尼”二句:以孔子若日月,不可超越,以喻曹植文章之美,无与伦比。《论语·子张》:“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逾,超过。
[8]仰望:抬头而望,以示高大。
[9]对鹖(hé)而辞:曹植曾作《鹖鸟赋》,命修作,修辞不为。又命杨修作《大暑赋》,修作而竟日不敢献。
[10]“见西施”二句:谓见西施之容貌,归而自憎其貌之恶。增,六臣本、《三国志》作“憎”,是。
【翻译】
又曾目睹您执笔为文,一挥而就,宛若读熟了记在心中一样;挥毫书写,简直无须思索。古人说,孔子像日月,不可逾越,这比喻用在您身上,也是这样。我对您就是这样敬仰啊!所以面对您写的《鹖鸟赋》,我不敢再作;我写好了《大暑赋》也竟日不敢献上。真像见了西施的容貌,回家后更自憎面目之丑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