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1],军中仓卒,权立九品[2],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3],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4],以才品人[5],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凭籍世资[6],用相陵驾。都正俗士[7],斟酌时宜[8],品目少多[9],随事俯仰[10],刘毅所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者也[11]。岁月迁讹[12],斯风渐笃,凡厥衣冠[13],莫非二品[14],自此以还,遂成卑庶。周汉之道,以智役愚,台隶参差[15],用成等级;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16],较然有辨[17]。
【注释】
[1]魏武:魏武帝曹操。
[2]九品:把士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各品中又分上、中、下,共分九品。分人为九品,始于班固《汉书·古今人表》,汉献帝延康元年(220),曹操刚死,曹丕用尚书陈群之议,定九品官人法,以品定州郡士人,便于起用。沈约谓曹操“权立九品”,大约是误会了史实。
[3]成法:不变之法。
[4]州都郡正:州设州都,总掌本州邑内士人的品定;州设大中正,郡设中正,具体负责管内士人的品定。州都、中正都由当地著姓士族充任,他们对士人的“品状”是国家选用官吏的依据。所以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
[5]才:谓才地,指才能与门第。这里侧重指门第。
[6]籍:通“藉”,借。世资:家世资品。
[7]都正:即州都、大中正、中正。
[8]时宜:随时所宜,即根据世家大族的需要行事。
[9]品目:评定的品级名目。如甲为上中品,上中品即为甲的品目。
[10]俯仰:犹言升降。
[11]刘毅:晋初人,汉宗室之后,官至光禄大夫,归第后为青州州都。为尚书左仆射时,曾上疏论九品中正制之八大弊端。《晋书·刘毅传》载其疏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与此处引文不同。
[12]讹:变化。
[13]衣冠:指世家大族。
[14]二品:上品和中品。
[15]台隶:《春秋左传·昭公七年》载无宇之言,谓人分十等,分别是: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
[16]科:品。
[17]较然:明显貌。辨:区别。
【翻译】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从而创建基业,戎马倥偬为政仓促,姑且设立九品之制,意在评品人才优劣,非为世族确定门第。后人因循沿用此制,竟然成为不变之法,自从曹魏直到晋代,没有谁能改变它。州都及其大小中正,根据才地品定人物,虽说天下人才济济,真正按才能高低而升降的为数很少,只是凭借家世资品,耀武扬威陵驾他人。州都中正多数凡庸,斟酌品级随时所宜,品级名目是少是多,全随门第加以升降,刘毅说的“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真是不差。岁月迁移变化,此风愈加盛行,凡是那些世家大族,没有不在上中二品,在此以下都属下品,始终都是寒门庶族。周代汉代的用人之道,起用贤能役使愚者,台隶能力各不相同,据此构成各种等级;曹魏两晋以来,世家大族役使贱民,士族与庶族的品第,二者区别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