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窃见秘书丞琅邪王王暕,年二十一,字思晦,七叶重光[1],海内冠冕[2],神清气茂[3],允迪中和[4],叔宝理遣之谈[5],彦辅名教之乐[6],故以晖映先达,领袖后进[7]。居无尘杂,家有赐书[8];辞赋清新,属言玄远[9];室迩人旷,物疏道亲[10]。养素丘园,台阶虚位[11];庠序公朝[12],万夫倾望。岂徒荀令可想[13],李公不亡而已哉[14]!
【注释】
[1]七叶:指王暕自远祖辈王祥以来七代。重光:指日和月,旧时多用以比喻帝王功德相继。《尚书·顾命》:“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此谓七代功业相继。
[2]冠冕:比喻首位、第一。《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司马)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
[3]神清气茂:神情俊茂。李善注:“《淮南子》曰:‘神清者,嗜欲不能乱。’蔡洪《张锜状》曰:‘锜资气早茂,才干足任。’”
[4]允迪:诚信地实行。《尚书·皋陶谟》:“允迪厥德。”中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5]叔宝理遣之谈:《晋书·卫玠传》载:“玠字叔宝……及长,好言玄理。”“拜太子洗马”,“玠尝以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故终身不见喜愠之容”。
[6]彦辅名教之乐:《晋书·乐广传》:“是时王澄、胡毋辅之等,皆亦任放为达,或至裸体者。广闻而笑曰:‘名教内自有乐地,何必乃尔!’”彦辅,乐广字。
[7]领袖:衣服的领和袖。借指为人表率的人。《晋书·魏舒传》:“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
[8]家有赐书:《汉书·叙传》:“(班)彪字叔皮,幼与从兄嗣共游学,家有赐书。”赐书,皇帝赐予的书籍。
[9]属言玄远:与人言谈,深奥幽远。《晋书·阮籍传》:“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
[10]“室迩”二句:是说他的为人重道德。《诗经·郑风·东门之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又,李善注:“《尹文子》曰:‘处名位,虽不肖,不患物不亲己;在贫贱,不患物不疏己。亲疏系乎势利,不系乎不肖与仁贤也。’”
[11]“养素”二句:是说他如养素丘园,则将使三公之位空缺无人。养素,涵养其素性。嵇康《幽愤诗》:“志在守朴,养素全真。”丘园,丘墟、园圃,多指隐居的地方。《周易·贲》:“贲于丘园。”疏:“丘谓丘墟,园谓园圃,唯草木所生,是质素之处,非华美之所。”台阶,即三台星。《后汉书·郎
传》:“三公上应台阶,下同元首。”后因以台阶指三公之位。
[12]庠序: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后泛指学校。《孟子·梁惠王》:“谨庠序之教。”注:“庠序者,教化之宫也,殷曰序,周曰庠。”公朝:见求通亲亲表》。
[13]荀令:指荀彧,魏太尉。其第六子荀
,字景倩,“魏时以父勋除中郎。宣帝辅政,见
奇之,曰:‘荀令君之子也。’”(《晋书·荀
传》)
[14]李公:指李固。《后汉书·李固传》载,“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司徒郃之子也”,“少好学……结交英贤,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京师咸叹曰:‘是复为李公矣。’”注:“言复继其父为公也。”
【翻译】
臣见秘书丞琅邪王王暕,年龄二十一岁,字思晦,七代功业映辉相承,被海内推誉为第一。神情俊茂,诚信地遵循中和之道,既有卫叔宝以玄理排遣非意相干之事的那种修养,又有乐彦辅以名教为乐事的那种风范,所以,他的言行既使先达的风范得以光大,又是后进的楷模。家居无尘俗之染,家中藏有皇帝赐予的书籍;所作辞赋,风格清新;与人言谈,深奥幽远。居室虽然与人相近,众人却与他之间显得是那样相隔遥远;他虽然与物疏远,却与道十分亲近。如果他守朴养素于丘园,三公之位就将空缺而无适当人选;如果使他居庠序立公朝,则将受到万人的倾望钦慕。这岂只是荀令之具有父风可以令人推想,岂只是李公未死时的影响所能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