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前晋安郡候官令东海王僧孺[1],年三十五,字僧孺。理尚栖约[2],思致恬敏,既笔耕为养[3],亦佣书成学[4],至乃集萤映雪,编蒲缉柳[5]。先言往行[6],人物雅俗,甘泉遗仪[7],南宫故事[8],画地成图[9],抵掌可述[10]。岂直鼮鼠有必对之辩[11],竹书无落简之谬[12]。暕坐镇雅俗[13],弘益已多;僧孺访对不休,质疑斯在。并东序之秘宝,瑚琏之茂器[14],诚言以人废[15],而才实世资[16]。
【注释】
[1]王僧孺:李善注:“刘璠《梁典》曰:‘王僧孺,字僧孺,东海郯人,六岁解属文。梁兴,除镇军记室,稍迁兰陵太守,卒于咨议。’”
[2]栖约:安于俭约。
[3]笔耕:以笔代耕,即靠文字工作维持生活。《艺文类聚》卷五八引晋华峤《后汉书》:“班超投笔叹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笔耕乎!’”
[4]佣书:受雇为人抄书。《南史·王僧孺传》:“家贫,常佣书以养母。”《后汉书·班超传》:“家贫,常为人佣书以供养。”
[5]“至乃”二句:言其读书求学之刻苦勤奋。集萤,指车胤事。《晋书·车武子传》:“(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映雪,指孙康事。李善注:“《孙氏世录》曰:‘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编蒲,指路温舒事。《汉书·路温舒传》:“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缉柳,指孙敬事。李善注:“《楚国先贤传》:‘孙敬到洛,在太学左右一小屋安止母,然后入学,编杨柳简以为经。’”
[6]先言往行:《周易·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7]甘泉遗仪:李善注:“胡广《汉官制度》曰: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长安时,出祠天于甘泉用之,名曰甘泉卤簿。甘泉,宫名。故址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汉武帝常在此避暑,接见诸侯等。故甘泉遗仪当指汉代的帝王仪仗制度。
[8]南宫故事:《后汉书·郑弘传》:“弘前后所陈,有补益王政者,皆著之南宫,以为故事。”南宫,古称尚书省。
[9]画地成图:在地上指画,说明地理形势。《汉书·张安世传》:“(长子千秋)还,谒大将军(霍)光,问千秋战斗方略,山川形势,千秋口对兵事,画地成图,无所忘失。”
[10]抵(zhǐ)掌:击掌。《战国策·秦策》:“(苏秦)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
[11]鼮(tíng)鼠有必对之辩:指窦攸事。李善注:“挚虞《三辅决录》注曰:窦攸举孝廉,为郎。世祖大会灵台,得鼠如豹文,荧荧光泽,世祖异之,以问群臣,莫能知者。攸对曰:鼮鼠也。诏问何以知之,攸对曰:见《尔雅》。诏案秘书,如攸言,赐帛百匹。”辩,通“辨”,辨别。
[12]竹书无落简之谬:指束皙事。李善注:“张骘《文士传》曰:人有嵩山下得竹简一枚,两行科斗书,人莫能识。张华以问束皙,皙曰:此明帝显节陵策文。验校果然,朝廷士庶皆服其博识。”竹书,即竹简书。古代无纸,记事于竹简上,编缀成册,故称。
[13]坐镇:安坐而以德威服人。
[14]“并东序”二句:李周翰注:“言二人可以为宗庙之任。”东序,相传为夏代的大学,即传道之所。秘宝,奇珍异宝。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器皿。常用以比喻人有才能,堪当大任。《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15]言以人废:即因人废言。《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6]世资:处世治事的才能。
【翻译】
前晋安郡侯官令东海王僧孺,年龄三十五岁,字僧孺。他的意趣爱好是安于俭约,他的思想情致在于静达,既依靠笔耕维持生活,也受雇为人抄书以资学业,以至于像车胤集萤照书、孙康映雪读书、路温舒编蒲书写、孙敬编杨柳简以为经那样勤奋苦读。因此,对于古代人物的言行、雅俗,以及西汉帝王仪仗制度、后汉的南宫故事,皆能像张千秋那样画地成图而无忘失,像苏秦那样抵掌而谈。这岂只是像窦攸那样,对鼮鼠有辨别能力;像束皙那样,没有犯把帝陵中被盗的竹书当作民间落简的错误。他们如能进用,王暕将安坐而以德威使风雅之士与流俗之辈折服,大有好处;王僧孺也将会应对不休,答疑在朝。二人将似东序之秘宝,瑚琏之茂器一样,堪当大任。果真是因人废言,但他们也确实有处世治事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