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尔其为大量也[1],则南
朱崖[2],北洒天墟[3]。东演析木[4],西薄青徐[5]。经途
溟[6],万万有余[7]。吐云霓[8],含龙鱼。隐鲲鳞[9],潜灵居[10]。岂徒积太颠之宝贝[11],与随侯之明珠[12]。将世之所收者常闻,所未名者若无[13]。且希世之所闻[14],恶审其名[15]?故可仿像其色[16],叆
其形[17]。
【注释】
[1]量:绝限。
[2]
(liàn):浸。朱崖:珠崖,最南的地方。
[3]天墟:即北陆星宿。指此星之分野,为最北的地方。
[4]演:长流,流及。析木:《尔雅·释天》:“析木谓之津。”星宿名。亦指此星分野,指最东的地方。
[5]薄:迫。青徐:青州、徐州。古人以为是海最西的地方。以上言东南西北海所至极远处,均为古人的见识。
[6]经:开阔。
溟(yīng míng):极遥远辽阔处。
[7]万万有余:万万里还多。
[8]霓(ní):虹霓。
[9]鲲:大鱼。《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为几千里也。”李善注:“鲲鳞或为昆山,昆山方壶之属也。”故或作“昆山”,指神仙隐居之处。
[10]灵居:神灵所居。
[11]太颠之宝贝:据《琴操》记载,传说殷纣王囚禁文王(当时为西伯)于羑里,纣正欲杀文王,文王的臣下太颠、散宜生、南宫适等在水中得到一个大贝,献给纣王。纣王立即放还文王。
[12]随侯之明珠:传说中的宝珠。先秦时已与和氏璧并闻名于世,《墨子》《谏逐客书》等均已提及。据说东方随侯,见一条巨蛇受伤,就用良药医治它,后来大蛇口衔一颗大夜明珠报答随侯,即为随侯之珠。事见《淮南子·说山训》。
[13]“将世”二句:言世人只听说已知之珍宝,而海中不知名目者还很多。若无,不无。
[14]希:稀。
[15]恶:何。
[16]仿像:仿佛,相似。
[17]叆
(ài xì):云雾迷漫。喻对稀世之物模糊不清。
【翻译】
大海无边无际啊!南浸珠崖,北涌天墟,东流析木,西接青、徐。辽阔广大,茫茫无垠。万万余里,尚未计尽。海上生云霓,海中有龙鱼。鲲鱼暗藏,神仙潜居。岂止有太颠大贝和随侯明珠,人间收藏曾见之宝,至于未知名目之珍,海中应有尽有。稀世罕见,不知其名。所以阐述形状,描摹色彩,只能仿佛如此,大略相似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