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写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汉魏以来,文人别集日益繁多,学者难以遍读,选编精华的文学总集应运而生。《文选》就是一部选编精华的诗文总集,收录了上起周代,下至南朝梁代一百三十位作家及若干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六十四篇,按体裁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策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移、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三十八类,其中赋、诗又按题材分为若干小类。各类之中作品大略以作者年代先后为序。
降及亡秦,弃道任术,惩周之失,自矜其得。寻斧始于所庇,制国昧于弱下,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共害。虽速亡趋乱,不必一道,颠沛之衅,实由孤立。是盖思五等之小怨,忘万国之大德,知陵夷之可患, 土崩之为痛也。周之不竞,有自来矣。国乏令主,十有余世。然片言勤王,诸侯必应,一朝振矜,远国先叛,故强晋收其请隧之图,暴楚顿其观鼎之志,岂刘、项之能窥关,胜、广之敢号泽哉!借使秦人因循周制,虽则无道,有与共弊,覆灭之祸,岂在曩日!

【原文】

降及亡秦,弃道任术[1],惩周之失[2],自矜其得[3]。寻斧始于所庇[4],制国昧于弱下[5],国庆独飨其利[6],主忧莫与共害。虽速亡趋乱[7],不必一道[8],颠沛之衅[9],实由孤立[10]。是盖思五等之小怨[11],忘万国之大德,知陵夷之可患, 降及亡秦,弃道任术,惩周之失,自矜其得。寻斧始于所庇,制国昧于弱下,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共害。虽速亡趋乱,不必一道,颠沛之衅,实由孤立。是盖思五等之小怨,忘万国之大德,知陵夷之可患,
                
                土崩之为痛也。周之不竞,有自来矣。国乏令主,十有余世。然片言勤王,诸侯必应,一朝振矜,远国先叛,故强晋收其请隧之图,暴楚顿其观鼎之志,岂刘、项之能窥关,胜、广之敢号泽哉!借使秦人因循周制,虽则无道,有与共弊,覆灭之祸,岂在曩日! 土崩之为痛也。周之不竞[12],有自来矣[13]。国乏令主[14],十有余世。然片言勤王[15],诸侯必应,一朝振矜[16],远国先叛,故强晋收其请隧之图[17],暴楚顿其观鼎之志[18],岂刘、项之能窥关[19],胜、广之敢号泽哉[20]!借使秦人因循周制[21],虽则无道,有与共弊[22],覆灭之祸,岂在曩日[23]

【注释】

[1]道:指分封诸侯的治国之道。术:方法。指强化中央集权的治国之术。《史记·商君列传》:“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悦)之耳。”

[2]惩:警戒。

[3]矜:骄傲。李善注:“言惩周以弱见夺,自矜以力灭周也。”

[4]寻:使用。庇:遮蔽。《春秋左传·文公七年》:“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葛藟犹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必不可,君其图之。”

[5]昧:暗。李善注:“弱下之术,前王所弃,秦以为是,故谓之昧焉。”

[6]庆:吉庆之事。飨:享。

[7]趋(cù):急速。

[8]一道:一途。吕向注:“不必一道,谓不必由奢侈暴虐,则颠沛之衅,实由不封立所致也。”

[9]颠沛:倾覆。《诗经·大雅·荡》:“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传:“颠,仆;沛,拨也。”衅:灾祸。

[10]孤立:《汉书·诸侯王表》:“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11]小怨:小缺点。《诗经·小雅·谷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12]不竞:不强。《春秋左传·宣公元年》:“骤谏而不入,故不竞于楚。”

[13]有自来矣:谓有多年的历史了。《春秋左传·昭公元年》:“叔出季处,有自来矣,吾又谁怨?”

[14]令主:善主。

[15]片言:《论语·颜渊》:“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集解:“片,犹偏也。听讼必须两辞以定是非,偏信一言以折狱者,唯子路可。”这里犹言“一言”。勤王:为天子之事勤劳、效力。《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求诸侯,莫如勤王。”

[16]振矜:傲然自大之貌。指诸侯国。《春秋公羊传·僖公九年》:“葵丘之会,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震之者何?犹曰振振然。矜之者何?犹曰莫若我也。”

[17]隧(suì):隧道,即地下道,古代天子有隧葬之礼。《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进见周天子,请求死后能用隧道葬自己(也即用天子之礼葬自己),未获允许。

[18]顿:止息。观鼎:《春秋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相传夏禹铸九鼎,作为国宝三代相传,楚王问鼎,有逼周天子而取天下之意。

[19]刘:刘邦。项:项羽。《汉书·高帝纪》:“八月,沛公攻武关,入秦。”又:“十二月,项羽果帅诸侯兵欲西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羽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遂至戏下。”

[20]胜:陈胜。广:吴广。皆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号泽:号令于野泽之中。《史记·陈涉世家》:“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21]制:指五等分封之制。

[22]共弊:共同对付残破的局面。

[23]曩日:昔日。谓在昔日发生覆灭之祸。

【翻译】

到了很快灭亡的秦朝,放弃分封五等的治国之道而任用强国之术,警戒周朝分封的过失,自傲自己得到了天下。使用斧子先从赖以遮蔽的树荫开始,治理国家不明白使下面弱小的害处,国家有吉庆独享其好处,主上有忧患无人与之共除祸害。虽然急速灭亡很快动乱,不一定由一种途径造成,而国家倾覆的灾祸,却实在是由王室孤立造成的。这就是想到了分封五等的小毛病,忘记了万国拱卫的大功德,知道国家颓毁值得忧虑,不明白国家崩溃所造成的痛苦。周朝不强盛,有多年的历史了。国家缺乏好的君主,一共有十多代。然而只要有一句为天子效劳的话,诸侯必定起来响应,一朝有诸侯国傲然自大,远处的诸侯国首先会起来反对他,所以强大的晋国收起了他请求死后用隧道埋葬的意图,横暴的楚国止息了他观鼎的志向,哪里是刘邦、项羽能够窥视关中,陈胜、吴广敢于号令野泽的呢!假使秦人沿袭遵循周朝的制度,虽然那样无道,有诸侯与之共同对付残破局面,国家覆灭的灾祸,哪里会在昔日发生呢!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