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写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汉魏以来,文人别集日益繁多,学者难以遍读,选编精华的文学总集应运而生。《文选》就是一部选编精华的诗文总集,收录了上起周代,下至南朝梁代一百三十位作家及若干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六十四篇,按体裁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策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移、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三十八类,其中赋、诗又按题材分为若干小类。各类之中作品大略以作者年代先后为序。
夫盛衰隆弊,理所固有,教之废兴,系乎其人,愿法期于必凉,明道有时而 。故世及之制,弊于强御,厚下之典,漏于末折,侵弱之舋,遘自三季,陵夷之祸,终于七雄。昔者成汤亲照夏后之鉴,公旦目涉商人之戒,文质相济,损益有物。故五等之礼,不革于时,封畛之制,有隆焉尔者,岂玩二王之祸而 经世之筭乎?固知百世非可悬御,善制不能无弊,而侵弱之辱,愈于殄祀,土崩之困,痛于陵夷也。是以经始权其多福,虑终取其少祸,非谓侯伯无可乱之符,郡县非致治之具也。故国忧赖其释位,主弱凭其翼戴。及承微积弊,王室遂卑,犹保名位,祚垂后嗣,皇统幽而不辍,神器否而必存者,岂非置势使之然与!

【原文】

夫盛衰隆弊[1],理所固有,教之废兴,系乎其人[2],愿法期于必凉,明道有时而 夫盛衰隆弊,理所固有,教之废兴,系乎其人,愿法期于必凉,明道有时而
                
。故世及之制,弊于强御,厚下之典,漏于末折,侵弱之舋,遘自三季,陵夷之祸,终于七雄。昔者成汤亲照夏后之鉴,公旦目涉商人之戒,文质相济,损益有物。故五等之礼,不革于时,封畛之制,有隆焉尔者,岂玩二王之祸而
                
                经世之筭乎?固知百世非可悬御,善制不能无弊,而侵弱之辱,愈于殄祀,土崩之困,痛于陵夷也。是以经始权其多福,虑终取其少祸,非谓侯伯无可乱之符,郡县非致治之具也。故国忧赖其释位,主弱凭其翼戴。及承微积弊,王室遂卑,犹保名位,祚垂后嗣,皇统幽而不辍,神器否而必存者,岂非置势使之然与! [3]。故世及之制,弊于强御[4],厚下之典,漏于末折[5],侵弱之舋,遘自三季[6],陵夷之祸,终于七雄[7]。昔者成汤亲照夏后之鉴[8],公旦目涉商人之戒[9],文质相济[10],损益有物[11]。故五等之礼,不革于时[12],封畛之制[13],有隆焉尔者[14],岂玩二王之祸而 夫盛衰隆弊,理所固有,教之废兴,系乎其人,愿法期于必凉,明道有时而
                
。故世及之制,弊于强御,厚下之典,漏于末折,侵弱之舋,遘自三季,陵夷之祸,终于七雄。昔者成汤亲照夏后之鉴,公旦目涉商人之戒,文质相济,损益有物。故五等之礼,不革于时,封畛之制,有隆焉尔者,岂玩二王之祸而
                
                经世之筭乎?固知百世非可悬御,善制不能无弊,而侵弱之辱,愈于殄祀,土崩之困,痛于陵夷也。是以经始权其多福,虑终取其少祸,非谓侯伯无可乱之符,郡县非致治之具也。故国忧赖其释位,主弱凭其翼戴。及承微积弊,王室遂卑,犹保名位,祚垂后嗣,皇统幽而不辍,神器否而必存者,岂非置势使之然与! 经世之筭乎[15]?固知百世非可悬御[16],善制不能无弊,而侵弱之辱,愈于殄祀[17],土崩之困[18],痛于陵夷也[19]。是以经始权其多福[20],虑终取其少祸,非谓侯伯无可乱之符[21],郡县非致治之具也[22]。故国忧赖其释位[23],主弱凭其翼戴[24]。及承微积弊,王室遂卑[25],犹保名位[26],祚垂后嗣[27],皇统幽而不辍[28],神器否而必存者[29],岂非置势使之然与[30]

【注释】

[1]隆:兴盛。弊:残破。李善注引《汉书》:“韩安国曰:‘夫盛之有衰,犹朝之有暮。’”

[2]系:关系,决定。李善注:“《礼记》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张铣注:“上教宽仁,下人怀惠,其化则兴行;上政急,下人怨,其化则废。故云系于人也。”

[3]“愿法”二句:愿,谨慎。凉,薄,不厚道,不义。《春秋左传·昭公四年》:“君子作法于凉,其敝犹贪,作法于贪,敝将若之何?”李善注:“言法不可常愿,故期在于必薄。道不可常明,故有时而或 夫盛衰隆弊,理所固有,教之废兴,系乎其人,愿法期于必凉,明道有时而
                
。故世及之制,弊于强御,厚下之典,漏于末折,侵弱之舋,遘自三季,陵夷之祸,终于七雄。昔者成汤亲照夏后之鉴,公旦目涉商人之戒,文质相济,损益有物。故五等之礼,不革于时,封畛之制,有隆焉尔者,岂玩二王之祸而
                
                经世之筭乎?固知百世非可悬御,善制不能无弊,而侵弱之辱,愈于殄祀,土崩之困,痛于陵夷也。是以经始权其多福,虑终取其少祸,非谓侯伯无可乱之符,郡县非致治之具也。故国忧赖其释位,主弱凭其翼戴。及承微积弊,王室遂卑,犹保名位,祚垂后嗣,皇统幽而不辍,神器否而必存者,岂非置势使之然与! 。以喻盛衰废兴,抑唯常理也。”

[4]强御:强悍,刚暴。《诗经·大雅·丞民》:“不侮鳏寡,不畏强御。”李善注:“言诸侯世及而盛强,其弊在于强御而难制也。”

[5]“厚下”二句:厚下,谓多给诸侯封地。漏,失,毛病。末折,末大而本折。末,指诸侯。本,指天子。《春秋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6]“侵弱”二句:侵弱,王室因弱而被侵害。《汉书·异姓诸侯王表》:“秦既称帝,患周之败,以为起于处士横议,诸侯力争,四夷交侵,以弱见夺。”衅,间隙。遘,构成。三季,《国语·晋语》:“今晋寡德而安俘女,又增其宠,虽当三季之王,不亦可乎?”注:“季,末也。三季王,桀、纣、幽王也。”

[7]“陵夷”二句:陵夷,颓毁,衰微。七雄,指齐、燕、楚、韩、赵、魏、秦七国。李周翰注:“言诸侯之道颓毁,终于此时也。”

[8]成汤:即商汤。夏后:即夏朝。指夏桀为殷所灭。鉴:明镜。李善注:“夏后之鉴,即殷鉴也。《毛诗》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9]公旦:即周公。周公名姬旦。商人之戒:指商纣为周所灭之戒。

[10]文质:文采与质朴。李善注引《春秋元命苞》:“王者一质一文,据天地之道,天质而地文。”

[11]损益:废除增加。《论语·为政》:“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物:事。吕延济注:“文质损益,各以取其宜也。”

[12]革:改。

[13]封畛(zhěn):封疆。

[14]尔:这。指夏、商。张铣注:“言成汤、周公不改五等之体,而立封疆之制,有盛于殷也。”

[15]玩:好。二王:指夏桀、商纣。经世:治理世事。筭:同“算”,筹划。

[16]悬:远。御:治理。

[17]“而侵弱”二句:愈,不及,差。殄(tiǎn)祀,断绝祭祀。谓灭亡。李周翰注:“三代之末虽有侵弱之辱,犹差于覆宗绝祀也。”

[18]土崩之困:指秦朝。《汉书·徐乐传》:“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古今一也。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

[19]陵夷:指周末之时。

[20]经始:开始规划营造。谓开始实施分封时。《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权:衡量。李善注引《尸子》:“圣人权福则取重,权祸则取轻。”

[21]符:征兆,可能。

[22]具:器具,工具。《史记·酷吏列传》:“法令者,治之具。”

[23]释位:离开职位。张铣注:“天子有难,则诸侯去位以谋王室,使其安也。”《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诸侯释位,以间王政。”

[24]翼戴:辅佐拥戴。《春秋左传·昭公九年》:“文之伯也,岂能改物,翼戴天子而加之以共。”

[25]卑:衰微。《国语·周语》:“王室其将卑乎?”

[26]名位:名号地位。

[27]后嗣:后代。

[28]皇统:皇位历代相传的系统。幽:暗弱。辍:停止,中断。

[29]神器:指帝位。否(pǐ):闭塞不通。

[30]置势:谓分封诸侯以形成磐石之势。

【翻译】

兴盛衰微隆盛残破,从道理上说本来都是会发生的,教化的废弃兴盛,决定于居上位的人,谨慎的法令最终肯定有不义的时候出现,清明的政治也会有黑暗的时候。所以世袭的制度,其弊病在于强暴的诸侯难于控制;厚遇诸侯的制度,其疏失在于末大而本折;王室因衰弱而被侵害的嫌隙,在夏、商、西周三代末年形成,颓毁的灾祸最终在战国七雄时发生。以前成汤亲自照了夏桀灭亡这面镜子,周公旦亲眼看到了商纣灭亡这一警戒,文采和质朴互相配合,减损与增益均有具体事物。所以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礼,当时没有加以更改,分封疆土的制度,还有比夏、商更兴盛的地方,这难道是喜欢夏桀、商纣的灾祸而不明于治国之计吗?原来是知道百世之后的事情不可能早早地预为治理,善于治理不可能一点弊病都不出现,而因衰弱被侵害的耻辱,不及宗祀完全断绝厉害,土崩的困危,却比颓毁更令人悲痛。所以分封之初权衡的是如何获得多福,从长远考虑是将来如何少祸,不是说侯伯就没有兴乱的可能,郡县就不是达到太平的工具。所以国家忧患时要靠诸侯去位给予分忧解难,主上衰弱要靠诸侯辅佐拥戴。等到承袭衰微累积弊端,王室于是衰微下来,但还能保住名号地位,福祚还能传给后代,皇位世代相传的系统虽然暗弱但还不至于中断,帝位闭塞不通但肯定还能存在下去,这难道不是形成磐石之势而使之这样的吗?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