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幼有异才,生性好学。汉献帝时举为北海(今山东寿光)相,世称“孔北海”。建安元年(196)征为将作大匠,迁为少府,后复为太中大夫。他为人不拘小节,秉性刚直,终因屡次触怒曹操而被杀。他的诗文虽然流传下来的不多,却颇有建安文学的特色,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明人张溥也指出:“东汉词章拘密,独少府诗文豪气直上,孟子所谓浩然,非邪?”(《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后人辑有《孔少府集》。
荐祢衡表一首
祢衡,少有才气而善辩,性格刚傲不附时,唯与孔融、杨修友善。孔融深爱其才,欲将他举荐给曹操,于是写了这篇《荐祢衡表》。在这篇表中,作者在简略地论述治理国家需要招揽贤俊之后,便以浓墨重彩写祢衡的思想、人品与才辩,说明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异才”。这样写来,避虚就实,使被推荐者的形象凸现出来。文章写得词情真切,豪气直上,自有打动人心处。后来,人们把推荐有才能的人称为“鹗荐”,正是取之于这篇文章中“鸷鸟累百,不如一鹗”的意思。
表,是古代下向上奏事的一种文体,多用于陈述衷情。汉制,下言于上,分章、奏、表、议四种。《文选》李善注云:“表者,明也,标也,如物之标表。言标著事序,使之明白,以晓主上,得尽其忠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