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鱼则江豚海狶[1],叔鲔王鳣[2]。
鲉[3],鲮鳐
鲢[4]。或鹿觡象鼻[5],或虎状龙颜[6]。鳞甲
错[7],焕烂锦斑[8]。扬鳍掉尾[9],喷浪飞唌[10]。排流呼哈[11],随波游延[12]。或爆采以晃渊[13],或嚇鳃乎岩间[14]。介鲸乘涛以出入[15],
挰顺时而往还[16]。尔其水物怪错则有潜鹄鱼牛[17],虎蛟钩蛇[18]。
鱟蝞[19],鲼
[20]。王珧海月[21],土肉石华[22]。三蝬
江[23],鹦螺蜁蜗[24]。璅蛣腹蟹[25],水母目虾[26]。紫蚢如渠[27],洪蚶专车[28]。琼蚌晞曜以莹珠[29],石
应节而扬葩[30]。蜛蝫森衰以垂翘[31],玄蛎磈磥而碨
[32]。或泛潋于潮波[33],或混沦乎泥沙[34]。若乃龙鲤一角[35],奇鸧九头[36]。有鳖三足,有龟六眸[37]。赪蟞胏跃而吐玑[38],文
磬鸣以孕璆[39]。䖺䗤拂翼而掣耀[40],神蜧蝹
以沉游[41],
马腾波以嘘蹀[42],水兕雷咆乎阳侯[43]。渊客筑室于岩底,鲛人构馆于悬流[44]。雹布余粮[45],星离沙镜[46]。青纶竞纠[47],缛组争映[48]。紫菜荧晔以丛被[49],绿苔
髿乎研上[50]。石帆蒙笼以盖屿[51],萍实时出而漂泳[52]。其下则金矿丹砾[53],云精烛银[54]。珕珋璿瑰[55],水碧潜琘[56]。鸣石列于阳渚[57],浮磬肆乎阴滨[58]。或颎彩轻涟,或焆曜崖邻[59]。林无不溽,岸无不津[60]。
【注释】
[1]江豚(tún):一种鲸类,产于我国长江及印度大河中,状似猪。海狶(xī):即“海豨”。李善注引郭璞《山海经》注:“今海中有海豨,体如鱼,头似猪。”
[2]叔鲔(wěi):鱼名。李善注引郭璞《尔雅》注:“鲔属,大者王鲔,小者叔鲔。”王鳣(zhān):大鳣鱼。李善注:“王鳣之大者,犹曰王鲔。”
[3]
(huá):《山海经·东山经》:“子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余如之泽,其中多
鱼。其状如鱼而鸟翼,出入有光,其音如鸳鸯。”
(liàn):鱼名。
(téng):鱼名。其状如鳜。鲉(chóu):鱼名。似鳝鱼。
[4]鲮(líng):一种大鱼,背腹皆有刺,如三角菱,见李善注引《临海水土记》。鳐(yáo):即文鳐鱼,状如鲤鱼。
(lún):鱼名。黑纹,状如鲋,食之不肿。鲢:鱼名。头小鳞细,体侧扁,腹部色白。
[5]鹿觡(gé):指有些鱼类形状奇特,长成麋鹿之角。觡,麋鹿之角。《临海异物志》:“鹿鱼长二尺余,有角。腹下有脚,如人足。”
[6]虎状龙颜:《山海经·北山经》郭璞注:“今海中有虎鹿鱼及海狶,体皆如鱼,而头似虎鹿猪。”龙颜,指颜貌如龙,皆言江中鱼类之奇形怪状。
[7]
(cuī)错:交错间杂的样子。
[8]焕烂:光辉灿烂。锦斑:华艳斑斓。
[9]扬鳍:举鳍。
[10]唌(xián):口沫。
[11]排流:逆水上游。呼哈:鱼在水中吞吐的样子。哈,以唇啜饮。
[12]游延:长游。
[13]爆采:迸射出色彩。爆,迸出。晃:闪耀。
[14]嚇:开。
[15]介鲸:大鲸。介,大。
[16]
(zōng):即石首鱼。李善注引《字林》:
鱼出南海,头中有石,一名石首。”
(jì):刀鱼。李善注引郭璞《山海经·南山经》注:“狭薄而长,头大者长尺余,一名刀鱼,常以三月八月出,故曰顺时。”
[17]怪错:奇怪杂错。潜鹄:一种水鸟,似鹄而大。鱼牛:《山海经·南山经》:“鱼牛,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
[18]虎蛟:水中动物。《山海经·南山经》:“……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钩蛇:李善注引郭璞《山海经》注:“今永昌郡有钩蛇,长数丈,尾跂。在水中钩取断岸人及牛马啖之。”
[19]
(lún):《说文解字》:“
,蛇属也。黑色。潜于神泉之中,能兴云致雨。”为传说中的神蛇。
(tuán):又作“
”,传说中的鱼名。《山海经·南山经》:“(鸡山)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
鱼,其状如鲋而彘毛,其音如豚。”鱟(hòu):介类动物。《北堂书钞》引晋刘忻期《交州记》:“鱟,如惠文冠玉,其形如龟。子如麻,子可为酱,色黑。十二足,似蟹,在腹下。雌负雄而行。”蝞(mèi):虫名。形状如虾,寄生蟹壳中。李善注引《临海水土物志》:“蝞似虾,中食,益人颜色。”
[20]鲼(fèn):鱼名。形如大荷叶,长尾,口在腹下,目在额上,尾长有节螫人。
(yāng):龟类。李善注引《临海水土物志》:“初宁县多
,龟形薄头。喙似鹅指爪。”
(ní má):龟类。李善注引《临海水土物志》:“
与
辟相似,形大如
。”
[21]王珧(yáo):大蚌。李善注引郭璞《山海经》注:“珧,亦蚌属也。”海月:海中动物。李善注引《临海水土物志》:“海月,大如镜,白色,正圆。”
[22]土肉:海中动物。李善注引《临海水土物志》:“土肉,正黑,如小儿臂大,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石华:介类。肉可食。附生于石,肉如蛎房,壳如牡蛎而大。
[23]三蝬(zōng):介类动物。李善注引《临海水土物志》:“三蝬似蛤。”
(fù)江:李善注:“旧说曰:‘
江似蟹而小,十二脚。”
[24]鹦螺:介类。李善注引《南州异物志》:“鹦鹉螺,状似覆杯,头如鸟头,向其腹视,似鹦鹉,故名。”蜁蜗:李善注:“旧说曰,蜁蜗,小螺也。”
[25]璅蛣(suǒ jié):介类动物。今称寄居蟹。李善注引《南越志》:“璅蛣长寸余,大者长二三寸。腹中有蟹子,如榆荚,合体共生,为蛣取食。”腹蟹:璅蛣为寄居蟹,壳中为腹蟹。
[26]水母:海中浮游动物。形似伞,体缘有很多触手。目虾:水母以虾为目。李善注引《南越志》:“海岸间颇有水母,东海谓之蛇,正白濛濛,如沫生物,有智识,无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虾依随之,虾见人则惊,此物则亦随之而没。”
[27]紫蚢(háng):大紫贝。蚢,大贝。渠:车轮。
[28]洪蚶:大蚶。洪,大。李善注引《临海水土物志》:“蚶则径四尺,背似瓦垄,有文。”专车:满载一车。专,满。《国语·鲁语》:“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
[29]琼蚌:水中介类动动。李善注引《异物志》:“蚌似车螯(蛤属),洁白如玉。”故谓琼蚌。晞曜:李善注:“向日也。”指蚌裂开以向阳。莹珠:珠光晶莹。
[30]石
(jié):介类动物。外有石灰质的贝壳。李善注引《南越志》:“石
,形如龟脚。得春雨则生花,花似草华。”应节:石
春生花而冬死故曰应节。扬葩(pā):开花。
[31]踞蝫(zhū):虫名。亦水边动物。李善注引《南越志》:“蜛蝫,一头,尾有数条,长二三尺左右,有脚,状如蚕,可食。”森衰:下垂的样子。翘:尾。
[32]玄蛎:黑牡蛎,长七尺左右,李善注引《南越志》:“蛎形如马蹄。”磈磥(kuǐ lěi):不平的样子。碨
(wěi yā):与“磈磥”义同。
[33]潋(liàn):在水波上荡漾起伏的样子。
[34]混:转动。沦:沉没。言水上动物或泛波水上,或沉没于泥沙。
[35]龙鲤:即穿山甲,陵居,其状如鲤。李善注:“或曰,龙鱼一角也。”
[36]奇鸧(cāng):传说中的九头鸟。
[37]有鳖三足,有龟六眸:《尔雅·释鱼》:“鳖三足,能。”郭璞注《山海经》:“今吴兴郡阳羡县君山上有池,池中出三足鳖,又有六眼龟。”
[38]赪蟞(chēng biē):红色的鳖。赪,红色。胏(fèi)跃:形状如肺而跳跃。胏,通“肺”。吐玑:吐珠。玑,不圆的珠或小珠。李善注引《山海经》:“珠蟞鱼,其状如肺而有目。六足,有珠。”
[39]文
(pí):鱼名。李善注引《山海经》:“文
之鱼,其状如覆铫,鸟首而翼,鱼尾,其声如磬,是生珠玉。”孕璆(qiú):怀珠。
[40]䖺䗤(tiáo yóng):传说中的动物。《山海经·东山经》:“(独山)末涂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其中多䖺䗤,其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掣耀:闪光。
[41]神蜧(lì):神蛇,潜于神泉,亦为传说中的动物。蝹
(yūn lún):蛇行的样子。沉游:潜游。
[42]
(bó)马:传说中的兽名。《山海经·北山经》:“(敦头之山)其中多
马,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嘘蹀:一边踏波而行,一边喷水。嘘,喷水。蹀,踏行。
[43]水兕(sì):水兽名。形似牛。《南越志》:“西巩县东,暨于海,其中多水兕,形似牛。”阳侯:波神,已见前注。
[44]“渊客”二句:渊客,即下句之鲛人。鲛人,神话传说中居于海底能泣珠的神人。张华《博物志》:“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45]雹布:如冰雹下降之遍布。形容众多的样子。余粮:即禹余粮。一种岩石,呈大小圆石片或沙粒状,常胶附褐铁矿上,中有空处含黏土,匀细清洁,色黄。传说禹治水时弃其余粮而化为此石,故名,生东海池泽。
[46]星离:如星辰附丽空中,亦形容众多的样子。沙镜:像云母般闪光的沙。
[47]青纶:似青丝带的海草,即今紫菜。《尔雅·释草》:“纶似纶,组似组,东海有之。”竞纠:争相缠绕。纠,纠结,缠绕。
[48]缛:色彩斑斓。组:参见“纶”字注。争映:争相辉映。
[49]紫菜:海草名。色紫,状似鹿角菜而细,生海中。荧晔(yè):光辉灿烂的样子。丛被:一丛丛蒙生在石上。
[50]绿苔:海藻。一名海苔,生岩石上。李善注引《风土记》:“石发,水苔也,青绿色,皆生于石。”
髿(sān suō):本为头发凌乱。此为散乱的样子。研:滑石。
[51]石帆(píng):海草,生海岛石上。蒙笼:茂密四布的样子。
[52]萍实:水草之实。萍,水草。漂泳:漂流。
[53]丹砾(lì):丹砂。
[54]云精:云母。烛银:精光锃亮的银。
[55]珕(lì):蚌蛤之类。珋(liǔ):有光的光石,即壁流离,今称钻石。璿瑰(xuánguī):玉名。
[56]水碧:水中的玉石。潜琘(mín):亦水玉名。
[57]鸣石:撞击发出声响的石头。《山海经·中山经》:“(长石之山)多竹,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鸣石。”郭璞注:“晋永康元年,襄阳郡上鸣石,似玉,色青,撞之声闻七八里。”阳渚:向阳之渚。渚,水边。张铣注:“鸣石生皆向阳,故云列于阳渚。”
[58]浮磬:石也,可为磬,生于北岸,故下文曰阴滨。肆:列。
[59]“或颎(jiǒng)彩”二句:言上述奇珍异宝之光彩映照微波,或在涯畔光芒四射。颎彩,光彩。轻涟,微波。焆(juān)曜,照耀。崖邻,水畔。
[60]“林无”二句:言珠玉所出,林岸皆润。李善注引《荀子》:“玉在山而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溽(rù),湿润。津,滋润。
【翻译】
江中鱼类,应有尽有。江豚海狶,小鲔大鳝。
鲉,鲮鳐
鲢。有的头长鹿角,有的又似象鼻,有的状如猛虎,有的颜如蛟龙。鳞甲交错间杂,色彩华丽斑斓。摇鳍掉尾,飞唌吐浪,逆流唼喋,随波远游。有的迸发彩色,闪耀深渊中,有的开合鱼鳃,悠游岩穴下。大鲸乘波涛,或出或入,
顺时令,或往或还。水中动物,千奇百怪。水鸟大潜鹄,鱼牛状如牛,虎蛟有蛇尾,钩蛇食牛马。兴云致雨的
,叫声如豚的
,鱟有十二足,蝞的样子如大虾。鲼鱼嘴在腹之下,
口竟如鹅指爪,鼍
龟形大如席,还有王珧大蚌,如镜海月,黑色土肉,附石石华。三蝬似蛤,
江像蟹,鹦鹉螺如鹦鹉,旋蜗小如螺,璅琚寄居蟹,腹中藏蟹子,水母无眼虾伴随,以虾为目而沉浮。紫贝大如车,大蚶满载车。大蚌向阳珠晶莹,石砝春来脚生花。蜛蝫多尾纷纷垂,贝壳凹凸是玄蛎。有的上下起伏泛波上,有的活动埋没泥沙中,龙鲤生一角,奇鸧有九头。珠鳖生三足,有龟六只眼。红鳖跳跃吐珠玑,文
磬鸣怀美玉,
䗤振翅闪光芒,神蛇蜿蜒潜水行。
马踏波口喷水,水兕雷吼兴波浪。渊客筑室在水底,鲛人建馆在悬瀑。余粮如冰雹洒地,沙镜似星辰布空。青纶竞相缠绕,繁彩组草争相辉映,紫菜发亮,丛丛遍布,绿苔凌乱,散在岩上。石帆茂密,盖满岛屿,萍实偶现,随处漂流。水下有金矿丹砂,不朽云精,精光白银。蚌蛤之壳,闪烁钻石,美玉璿瑰,水中珍贵玉石水碧和潜琘。鸣石产在向阳沙岸,浮磬出于靠北水边。有时华彩映照在微波中,有时光辉四射于崖岸畔。山林藏玉,一片滋润,渊岸产珠,生津不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