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及周公遭变[1],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者[2],则皆农夫女工衣食之事也。故自后稷之始基静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3],十六王而武始居之[4],十八王而康克安之[5]。故其积基树本,经纬礼俗,节理人情[6],恤隐民事[7],如此之缠绵也[8]。爰及上代[9],虽文质异时[10],功业不同,及其安民立政者,其揆一也[11]。今晋之兴也,功烈于百王[12],事捷于三代[13],盖有为以为之矣。
【注释】
[1]遭变:指武庚、管叔、蔡叔与东方夷族反周之事。
[2]“陈后稷”二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之毛序。先公,指公刘。
[3]十五王:自后稷至文王,中有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十三代,共十五代。文:周文王。平:成。此指奠定王业。
[4]十六王:加上武王。武:周武王。居:指登上天子之位。
[5]十八王:再加上周成王、周康王。康:周康王。安:天下安定。《史记·周本纪》:“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6]节理:犹节制。
[7]恤隐民事:忧念百姓疾苦。
[8]缠绵:久远。
[9]上代:前代。此盖谓夏、商。
[10]文质:见本卷《晋纪论晋武帝革命》注。
[11]揆(kuí):准则。
[12]烈:显。百王:指历代帝王。
[13]捷:迅捷。三代:夏、商、周。
【翻译】
到周公遭受管蔡之变,陈述后稷、公刘风俗教化的由来,说明奠定王业的艰难困苦,但讲的都是农夫女工衣食一类事情。所以从后稷开始奠基安民,经历十五代才由文王奠定王业,十六代才由武王建立周朝,十八代才由康王安享太平。可见们他积累基础树立根本,创立礼仪制度,合理节制人的情欲,忧念百姓的疾苦,传统是这样久远啊。向上推及夏、商二代,纵然文德雄武各代不同,建功立业因人而异,至于安定民众稳定政局,他们的标准都是一样。现在大晋的建立,功业比历代帝王显著,易代比夏、商、西周迅捷,恐怕这种形势是有客观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