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写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汉魏以来,文人别集日益繁多,学者难以遍读,选编精华的文学总集应运而生。《文选》就是一部选编精华的诗文总集,收录了上起周代,下至南朝梁代一百三十位作家及若干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六十四篇,按体裁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策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移、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三十八类,其中赋、诗又按题材分为若干小类。各类之中作品大略以作者年代先后为序。
昔周之兴也,后稷生于姜嫄,而天命昭显,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其诗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又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又曰:“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至于公刘,遭狄人之乱,去邰之豳,身服厥劳。故其诗曰:“乃裹糇粮,于橐于囊。”“陟则在 ,复降在原。”以处其民。以至于太王,为戎翟所逼,而不忍百姓之命,杖策而去之。故其诗曰:“来朝走马,帅西水浒,至于岐下。”周民从而思之,曰:“仁人不可失也!”故从之如归市。居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三年五倍其初。每劳来而安集之。故其诗曰:“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以至于王季,能貊其德音。故其诗曰:“克明克类,克长克君”,“载锡之光”。至于文王,备修旧德,而惟新其命。故其诗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由此观之,周家世积忠厚,仁及草木,内睦九族,外尊事黄耇,养老乞言,以成其福禄者也。而其妃后,躬行四教,尊敬师傅,服浣濯之衣,修烦辱之事,化天下以妇道。故其诗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是以汉滨之女,守絜白之志;中林之士,有纯一之德。故曰文武自《天保》以上治内,《采薇》以下治外,始于忧勤,终于逸乐。于是天下三分有二,犹以服事殷;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犹曰天命未至。以三圣之智,伐独夫之纣,犹正其名教,曰逆取顺守;保大定功,安民和众,犹著《大武》之容,曰未尽善也。

【原文】

昔周之兴也,后稷生于姜嫄[1],而天命昭显[2],文武之功,起于后稷[3]。故其诗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4]。”又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5]。”又曰:“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6]。”至于公刘[7],遭狄人之乱[8],去邰之豳[9],身服厥劳[10]。故其诗曰:“乃裹糇粮,于橐于囊[11]。”“陟则在 昔周之兴也,后稷生于姜嫄,而天命昭显,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其诗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又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又曰:“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至于公刘,遭狄人之乱,去邰之豳,身服厥劳。故其诗曰:“乃裹糇粮,于橐于囊。”“陟则在
                
                ,复降在原。”以处其民。以至于太王,为戎翟所逼,而不忍百姓之命,杖策而去之。故其诗曰:“来朝走马,帅西水浒,至于岐下。”周民从而思之,曰:“仁人不可失也!”故从之如归市。居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三年五倍其初。每劳来而安集之。故其诗曰:“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以至于王季,能貊其德音。故其诗曰:“克明克类,克长克君”,“载锡之光”。至于文王,备修旧德,而惟新其命。故其诗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由此观之,周家世积忠厚,仁及草木,内睦九族,外尊事黄耇,养老乞言,以成其福禄者也。而其妃后,躬行四教,尊敬师傅,服浣濯之衣,修烦辱之事,化天下以妇道。故其诗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是以汉滨之女,守絜白之志;中林之士,有纯一之德。故曰文武自《天保》以上治内,《采薇》以下治外,始于忧勤,终于逸乐。于是天下三分有二,犹以服事殷;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犹曰天命未至。以三圣之智,伐独夫之纣,犹正其名教,曰逆取顺守;保大定功,安民和众,犹著《大武》之容,曰未尽善也。 ,复降在原[12]。”以处其民。以至于太王[13],为戎翟所逼[14],而不忍百姓之命[15],杖策而去之。故其诗曰:“来朝走马,帅西水浒,至于岐下[16]。”周民从而思之[17],曰:“仁人不可失也!”故从之如归市[18]。居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三年五倍其初[19]。每劳来而安集之[20]。故其诗曰:“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21]。”以至于王季[22],能貊其德音[23]。故其诗曰:“克明克类,克长克君”[24],“载锡之光”[25]。至于文王,备修旧德,而惟新其命[26]。故其诗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27]。”由此观之,周家世积忠厚,仁及草木,内睦九族[28],外尊事黄耇[29],养老乞言[30],以成其福禄者也。而其妃后,躬行四教[31],尊敬师傅,服浣濯之衣[32],修烦辱之事[33],化天下以妇道。故其诗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34]。”是以汉滨之女[35],守絜白之志;中林之士[36],有纯一之德[37]。故曰文武自《天保》以上治内,《采薇》以下治外,始于忧勤,终于逸乐[38]。于是天下三分有二,犹以服事殷[39];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40],犹曰天命未至[41]。以三圣之智[42],伐独夫之纣,犹正其名教[43],曰逆取顺守[44];保大定功,安民和众[45],犹著《大武》之容[46],曰未尽善也[47]

【注释】

[1]后稷:周族始祖。姜嫄(yuán):一作“姜原”。传说她在野外踏到巨人脚迹,怀孕而生后稷。详见《诗经·大雅·生民》《史记·周本纪》。

[2]天命:谓后稷既生,先后弃于隘巷、平林、寒冰,皆得庇佑,实有天命。详见《诗经·大雅·生民》。

[3]“文武”二句:语出《诗经·大雅·生民》之毛序。文武,周文王、武王。

[4]“思文”二句:语出《诗经·周颂·思文》。文,文德。克,能。配,配享,古祭祖配天。

[5]“立我”二句:语出《诗经·周颂·思文》。蒸民,众民。蒸,同“烝”,众多。匪,非。极,至,至德。

[6]“实颖”二句:语出《诗经·大雅·生民》。颖,禾穗芒。此指穗坚实而芒末下垂。栗,禾穗饱满。邰(tái),在今陕西武功西南,相传周族先祖自后稷至公刘居于此地。

[7]公刘:周族祖先。相传为后稷的曾孙。

[8]狄人:当为夏人。传说公刘当夏桀之时,天下动乱。说详陈奂《诗毛氏传疏》卷二十四。

[9]豳(bīn):在今陕西旬邑、彬州一带。公刘为夏人所追逐,自邰北上,率周族迁徙至豳。

[10]服:从事,经受。

[11]“乃裹”二句:语出《诗经·大雅·公刘》。糇(hóu)粮,干粮。槖(tuó),盛物的小袋子。囊(náng),盛物的大袋子。

[12]“陟(zhì)则”二句:语出《诗经·大雅·公刘》。陟,登。 昔周之兴也,后稷生于姜嫄,而天命昭显,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其诗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又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又曰:“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至于公刘,遭狄人之乱,去邰之豳,身服厥劳。故其诗曰:“乃裹糇粮,于橐于囊。”“陟则在
                
                ,复降在原。”以处其民。以至于太王,为戎翟所逼,而不忍百姓之命,杖策而去之。故其诗曰:“来朝走马,帅西水浒,至于岐下。”周民从而思之,曰:“仁人不可失也!”故从之如归市。居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三年五倍其初。每劳来而安集之。故其诗曰:“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以至于王季,能貊其德音。故其诗曰:“克明克类,克长克君”,“载锡之光”。至于文王,备修旧德,而惟新其命。故其诗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由此观之,周家世积忠厚,仁及草木,内睦九族,外尊事黄耇,养老乞言,以成其福禄者也。而其妃后,躬行四教,尊敬师傅,服浣濯之衣,修烦辱之事,化天下以妇道。故其诗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是以汉滨之女,守絜白之志;中林之士,有纯一之德。故曰文武自《天保》以上治内,《采薇》以下治外,始于忧勤,终于逸乐。于是天下三分有二,犹以服事殷;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犹曰天命未至。以三圣之智,伐独夫之纣,犹正其名教,曰逆取顺守;保大定功,安民和众,犹著《大武》之容,曰未尽善也。 (yǎn),大山上的小山。

[13]太王:古公亶父,周族祖先。

[14]戎翟(dí):翟,通“狄”。此指狄人,“戎”字连类而及。传说狄人攻周族不已,古公亶父遂自豳南下,率周族迁徙至岐山下之周原。

[15]不忍百姓之命:谓古公亶父不忍周族成员遭狄人残害。

[16]“来朝”几句:语出《诗经·大雅·绵》。朝,清早。走,疾趋。帅,《诗经》作“率”,循。浒,水涯。此指漆水之涯。岐下,岐山之下。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

[17]思之:谓考虑是否随古公亶父定居岐下。思,虑。

[18]市:集市。

[19]“居之”几句:语出《诗经·周颂·天作》之郑笺。邑,小城镇。都,大城镇。

[20]劳来而安集之:《诗经·小雅·鸿雁》之毛序:“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劳,慰劳。来,归顺者。安集,安定聚居。

[21]“乃慰”几句:语出《诗经·大雅·绵》。慰,安。止,安居。左、右,皆作动词用,谓居于左,居于右。疆,画定疆界。理,因地制宜。宣,指安排布置劳力。亩,耕治田亩。

[22]王季:古公亶父第三子,周文王父。

[23]貊(mò):通“寞”,静。引申为默认。德音:美德声名。《诗经·大雅·皇矣》:“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

[24]“克明”二句:语出《诗经·大雅·皇矣》。类,分别善恶之类。

[25]载锡之光:语出《诗经·大雅·皇矣》。载,始。锡,赐。

[26]惟新其命:《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此指文王受天命而改元称王,为武王伐纣奠基。说详陈子展《诗经直解》。

[27]“惟此”几句:语出《诗经·大雅·大明》。昭,明。聿,遂。怀,来,得到。

[28]九族:说法不一,主要有二:一说指同宗亲族,从高祖至玄孙共九代;另一说指父族四代、母族三代、妻族二代。《尚书·尧典》:“以亲九族。”

[29]黄耇(gǒu):老人。《汉书·师丹传》颜师古注:“黄谓白发落更生黄者也。耇,老人面色不净如垢也。”

[30]养老乞言:《礼记·文王世子》:“凡祭与养老乞言,合语之礼。”乞言,敬养德高望重的老人,以便向他们求教,叫乞言。

[31]四教:所谓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诗经·召南·采 昔周之兴也,后稷生于姜嫄,而天命昭显,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其诗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又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又曰:“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至于公刘,遭狄人之乱,去邰之豳,身服厥劳。故其诗曰:“乃裹糇粮,于橐于囊。”“陟则在
                
                ,复降在原。”以处其民。以至于太王,为戎翟所逼,而不忍百姓之命,杖策而去之。故其诗曰:“来朝走马,帅西水浒,至于岐下。”周民从而思之,曰:“仁人不可失也!”故从之如归市。居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三年五倍其初。每劳来而安集之。故其诗曰:“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以至于王季,能貊其德音。故其诗曰:“克明克类,克长克君”,“载锡之光”。至于文王,备修旧德,而惟新其命。故其诗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由此观之,周家世积忠厚,仁及草木,内睦九族,外尊事黄耇,养老乞言,以成其福禄者也。而其妃后,躬行四教,尊敬师傅,服浣濯之衣,修烦辱之事,化天下以妇道。故其诗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是以汉滨之女,守絜白之志;中林之士,有纯一之德。故曰文武自《天保》以上治内,《采薇》以下治外,始于忧勤,终于逸乐。于是天下三分有二,犹以服事殷;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犹曰天命未至。以三圣之智,伐独夫之纣,犹正其名教,曰逆取顺守;保大定功,安民和众,犹著《大武》之容,曰未尽善也。 》郑笺:“法度莫大于四教。”

[32]“尊敬”二句:《诗经·周南·葛覃》之毛序:“服浣濯之衣,尊敬师傅。”浣濯,洗濯。

[33]烦辱:烦杂。《诗经·周南·葛覃》毛传:“女功之事烦辱者。”

[34]“刑于”几句:语出《诗经·大雅·思齐》。刑,仪范。寡妻,嫡妻。御,治。

[35]汉滨之女:《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汉水。

[36]中林之士:《诗经·周南·兔罝》:“肃肃兔置,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中林,林中。

[37]纯一:纯粹。

[38]“故曰”几句:语出《诗经·小雅·鱼丽》之毛序。文武,周文王、武王。《天保》,《诗经·小雅》篇名。内,内政。《采薇》,《诗经·小雅》篇名。外,异族敌人。

[39]服事:服勤王事。指诸侯各依服数以事天子。《论语·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谓周文王时,天下三分之二已归服西周,文王仍未反商。

[40]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史记·周本纪》载武王九年观兵于盟津,不约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

[41]犹曰天命未至:《史记·周本纪》载盟津之会,“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

[42]三圣:周文王、武王、周公旦。《汉书·诸侯王表》:“三圣制法。”颜师古注:“三圣谓文王、武王及周公也。”

[43]名教:名分教化。

[44]逆取顺守:《汉书·陆贾传》:“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逆取,古人从正统观念出发,称诸侯以武力推翻天子为逆取。顺守,古称得天下者以仁义教化天下为顺守。

[45]“保大”二句:语出《春秋左传·宣公十二年》。

[46]《大武》:周武王时的军功舞乐。容:盛。

[47]曰未尽善:《论语·八佾》:“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翻译】

从前周族的兴起,后稷由姜嫄所生育,天命多么明白显著,文王、武王的功业,就从后稷开始。所以歌咏后稷的诗说:“那文德斐然的后稷,能配享崇高的天帝。”又说:“繁衍我周族众民,全凭您无上美德。”又说:“禾穗下垂粒粒饱满,周族在邰定居建业。”到了公刘的时代,遭受夏人侵害,告别邰地向豳迁徙,亲身经受征途劳苦。所以歌咏公刘的诗说:“包裹好我们的干粮,装在大袋小袋。”“登高啊登上小山,又下降到一马平川。”就在那儿定居下来。到了太王的时候,狄人攻伐不已,不忍心让百姓丧生,便策马扬鞭告别故园。所以歌咏太王的诗说:“清晨打马赶路,顺漆水之滨西行,来到了岐山脚下。”周族民众追随着太王考虑着行止,说:“仁人不能错过!”于是追随太王的人多得像赶集一样。住在岐山脚下一年成了小镇,两年成了大城,三年人户比当初增加五倍。随时慰劳归附民众使他们安居乐业。所以歌咏太王的诗说:“安慰民众留住民众,或住左边或住右边,画定疆界因地制宜,安排劳力耕治田亩。”到了王季的时候,美德声名能得到上帝的默认。所以歌咏他的诗说:“能明辨是非分别善恶,能为人师长威慑群下”,“才赐给他无上荣光”。到了文王的时代,全面修美先辈之德,更开辟了光明的前程。所以歌咏文王的诗说:“你看这位文王,处处小心翼翼,坦诚事奉上帝,遂得无限幸福。”由此看来,周室世代德行忠厚,仁慈遍及一草一木,族内数代和睦相处,尊敬事奉族外老人,赡养老人随时求教,终于成就了大福大禄。至于周室的王后嫔妃,人人身体力行四教,对待师傅毕恭毕敬,穿着亲手洗净的衣裳,认真从事繁杂的女功,用她们的榜样教化天下。所以歌咏文王的诗说:“他给嫡妻做出仪范,兄弟们也效法于他,还用礼法治理国家。”所以汉水边上的游女,能坚守洁白之心;林中狩猎的武士,能造就纯粹品德。所以说文王、武王用《天保》以上的诗篇教化百姓,用《采薇》以下的诗篇激励御敌,开始忧劳勤奋,最终安逸欢乐。此时周已拥有天下的三分之二,还用诸侯礼节服勤殷室;诸侯未经约定而来朝的多达八百,武王还说天命尚未降临。凭着文王、武王及周公的明智,讨伐昏庸残暴的商纣,还要使名分教化符合正道,后人说他们以诸侯夺取天下、以仁义教化四海;保卫大业建树奇功,安定万民和谐大众,还用《大武》那样的盛乐来昭示军威,而孔子仍说它虽然尽美但未尽善。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