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于是吴王戄然易容[1],捐荐去几[2],危坐而听[3]。先生曰:“接舆避世[4],箕子被发佯狂[5],此二子者,皆避浊世以全其身者也。使遇明王圣主,得赐清宴之闲[6],宽和之色,发愤毕诚[7],图画安危[8],揆度得失[9],上以安主体,下以便万民,则五帝三王之道[10],可几而见也。故伊尹蒙耻辱、负鼎俎、和五味以干汤[11],太公钓于渭之阳以见文王[12]。心合意同,谋无不成,计无不从,诚得其君也。深念远虑,引义以正其身,推恩以广其下[13],本仁祖谊[14],褒有德[15],禄贤能[16],诛恶乱[17],总远方[18],壹统类[19],美风俗,此帝王所由昌也。上不变天性[20],下不夺人伦[21],则天地和洽[22],远方怀之,故号圣王。臣子之职既加矣,于是裂地定封[23],爵为公侯,传国子孙,名显后世,民到于今称之,以遇汤与文王也。太公、伊尹以如此,龙逢、比干独如彼,岂不哀哉!故曰谈何容易。”
【注释】
[1]戄(jué):李善注:“戄,敬貌也。”易容:改变脸色。
[2]荐:垫席。几:矮桌,古人用以倚凭身体。
[3]危坐:端坐。
[4]接舆:楚国的隐士,曾以歌规劝孔子归隐。事见《论语·微子》。
[5]箕子:殷末的贤臣,因见比干被杀,假装发疯以保全自身。
[6]宴:安乐,逸乐。
[7]愤:通“奋”。毕:尽。
[8]图画:谋划。
[9]揆(kuí)度:度量。
[10]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
[11]伊尹:夏末商初著名人物。他足智多谋,辅佐成汤立商灭夏,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相传他一开始以厨子的烹调本领取得了成汤的信任,然后才转向在政治上辅佐成汤。李善注引《鲁连子》:“伊尹负鼎佩刀以干汤。”鼎:古代烹煮食物用的炊器。俎(zǔ):古代割肉所用的砧板。五味:指甜、酸、苦、辣、咸五种味道。干:干谒,求见。汤:商朝的开国君王。
[12]太公:即姜太公,殷末周初的著名人物。他辅佐文王、武王建周灭殷,是周朝的开国功臣。周武王立国之后,分封于齐国。相传他曾长期在渭水钓鱼,以等待明王的来临,后来果然遇到了贤明的周文王。渭之阳:渭水之北。文王:周文王,殷末西方诸侯的首领,称西伯,武王灭殷,称之为文王。
[13]推恩:《孟子·梁惠王》:“推恩足以保四海。”下:指下民,即百姓。
[14]本仁祖谊:以仁义为本。《战国策·齐策》载苏代说齐王曰:“祖仁者王,立义者伯。”谊,《汉书》作“义”,《说文解字》段玉裁注:“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
[15]褒:奖励。
[16]禄:俸禄。这里作动词用,有“给……以高官厚禄”之意。
[17]诛:杀。
[18]总:聚束。引申为控制。
[19]统类:指治理天下的纲纪法式。
[20]天性:指自然的本性。
[21]夺:这里指强行改变。人伦: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22]洽:协和。
[23]裂地:划分土地。封:古代帝王把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翻译】
于是吴王敬畏地改变了脸色,去掉垫席与凭几,端坐而听。先生说:“接舆躲避乱世,箕子披头散发假装疯狂,这二位先生,都是以躲避混浊的世道来保全自身的。假使他们能遇到英明圣贤的君主,得到清静安逸的闲暇,受到主上和颜悦色的恩遇,就一定会发奋尽忠,谋划国家的安危,考量政治的得失,对上足以保证君主的安宁,对下足以使万民得利,那么五帝三王的治道,也许可以见到了。所以伊尹甘愿蒙受耻辱,带着铜鼎、砧板,亲自调和五味以求取成汤的信任,姜太公在渭水北岸长期钓鱼,以便有机会见到文王。双方心合意同,谋略无不成功,计策无不听从,伊尹、太公确实遇到了他们的明君。深思远虑,引用义理来端正自身,推广恩惠以下达万民,以仁义为根本,奖励有德的人,给贤士能人以高官厚禄,诛杀恶夫乱臣,控制边远之地,统一纲纪法制,使风俗淳美,这就是帝王所以昌盛的缘由。对上不改变天道的自然法则,对下不强行改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准则,那么天地就会和顺协调,边远之地就会诚心怀归,所以号称圣王。臣子的职位既已有所加封,于是划地确定分封,赐以公侯的爵位,传国给子孙后代,名声显扬后世,百姓至今称颂他们,因为他们遇到了成汤与文王。太公、伊尹因得明君而这样显赫,而关龙逢、比干却独遭杀戮,难道能不哀痛么!所以说进言岂可轻易从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