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自此之后,转相攻伐。吴并于越[1],晋分为三[2],鲁灭于楚[3],郑兼于韩[4]。暨乎战国[5],诸姬微矣[6],唯燕、卫独存[7]。然皆弱小,西迫强秦,南畏齐、楚,救于灭亡[8],匪遑相恤[9]。至于王赧[10],降为庶人[11],犹枝干相持,得居虚位。海内无主,四十余年。秦据势胜之地[12],骋谲诈之术[13],征伐关东[14],蚕食九国[15]。至于始皇,乃定天位。旷日若彼,用力若此[16],岂非深根固蒂,不拔之道乎?《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17]。”周德其可谓当之矣。
【注释】
[1]吴并于越:李善注引《史记》曰:“越王勾践自会稽归,拊循其士民,伐吴,大破之。吴王自杀。”
[2]晋分为三:李善注引《史记》曰:“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
[3]鲁灭于楚:楚考烈王伐灭鲁。
[4]郑兼于韩:韩哀侯灭郑,并其国。
[5]暨:及,至。
[6]诸姬:指周同姓诸侯国。
[7]燕、卫:也是周的同姓诸侯国。
[8]救:指自救。
[9]遑:及。恤:体恤,周济。
[10]王赧(nǎn):周赧王。
[11]庶人:平民。
[12]势胜:地势优胜。
[13]骋:施展。谲诈:欺诈。
[14]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
[15]蚕食:如蚕食桑叶,比喻逐渐吞食。九国:指韩、魏、燕、赵、齐、楚、宋、卫、中山。
[16]“旷日”二句:吕延济注:“旷日,谓积德而祚长也。若彼,谓周也。用力若此,谓秦也,言秦虽欲强取周室,然为枝叶广大难以为拔,至始皇方定天位也。”
[17]“其亡”二句:《周易·否》之言。苞桑,指丛生的桑树,谓根深而相连,取其固也。苞,指草木丛生。这句的大意,李善注引王弼言:“心存将亡,乃得固也。”
【翻译】
从此之后,各国转为相互攻伐。吴被越吞并,晋为韩、魏、赵三国瓜分,鲁国被楚国消灭,郑国被韩国兼并。到了战国时期,一些周室同姓国家衰微了,只有燕、卫独自存在。可是都很弱小,西面受强大秦国的逼迫,南面惧怕齐国和楚国等大国,忙于自救以免灭亡,来不及相互关照接济。直到周赧王被降为一般平民,这段时期周室还有赖于枝叶的相互依持,得以居其虚设的王位。天下没有君主,已有四十多年。秦国占据优越的地理条件,施展欺诈的手段,征伐函谷关以东的国家,逐渐将九国吞并。到秦始皇时,才统一天下,确定皇帝大位。像周朝历代帝王积德时间之长,像秦取代周朝统一天下用力之大,岂不是因为周室根深蒂固不容易被拔除这个道理吗?《周易·否》卦上说:“将要灭亡,将要灭亡,就可以像系结于丛生的桑树一样久长。”以此比喻周室积德之深远,可以说是很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