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写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汉魏以来,文人别集日益繁多,学者难以遍读,选编精华的文学总集应运而生。《文选》就是一部选编精华的诗文总集,收录了上起周代,下至南朝梁代一百三十位作家及若干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六十四篇,按体裁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策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移、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三十八类,其中赋、诗又按题材分为若干小类。各类之中作品大略以作者年代先后为序。
昔夏、殷、周之历世数十,而秦二世而亡。何则?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而莫救。夫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先王知独治之不能久也,故与人共治之;知独守之不能固也,故与人共守之。兼亲疏而两用,参同异而并进。是以轻重足以相镇,亲疏足以相卫,并兼路塞,逆节不生。及其衰也,桓、文帅礼。苞茅不贡,齐师伐楚;宋不城周,晋戮其宰。王纲弛而复张,诸侯傲而复肃。二霸之后,寖以陵迟。吴、楚凭江,负固方城,虽心希九鼎,而畏迫宗姬,奸情散于胸怀,逆谋消于唇吻。斯岂非信重亲戚,任用贤能,枝叶硕茂,本根赖之与?

【原文】

昔夏、殷、周之历世数十[1],而秦二世而亡。何则?三代之君[2],与天下共其民[3],故天下同其忧;秦王独制其民[4],故倾危而莫救[5]。夫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先王知独治之不能久也[6],故与人共治之;知独守之不能固也,故与人共守之[7]。兼亲疏而两用[8],参同异而并进[9]。是以轻重足以相镇[10],亲疏足以相卫,并兼路塞[11],逆节不生[12]。及其衰也[13],桓、文帅礼[14]。苞茅不贡,齐师伐楚[15];宋不城周,晋戮其宰[16]。王纲弛而复张[17],诸侯傲而复肃[18]。二霸之后[19],寖以陵迟[20]。吴、楚凭江,负固方城[21],虽心希九鼎[22],而畏迫宗姬[23],奸情散于胸怀[24],逆谋消于唇吻[25]。斯岂非信重亲戚[26],任用贤能,枝叶硕茂[27],本根赖之与[28]

【注释】

[1]历世数十:李善注:“《纪年》曰:‘凡夏自禹以至于桀,十七王。殷自成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大戴礼》曰:‘殷为天子二十余世,而周受之。周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何?殷、周有道而长,秦无道而暴也。’”世,一代帝王为一世。

[2]三代:即夏、商、周。

[3]与天下共其民:吕延济注:“谓建立诸侯与之共理,同有其利也,故天下有难,则诸侯同忧。”天下,古籍以家、国、天下连称,指积家成国,积国成天下,故三代有诸国,称有天下。

[4]制:治理。

[5]莫救:李周翰注:“秦不封诸侯,故莫有救者。”

[6]先王:古代的贤王。

[7]与人共守之:李善注:“班固《汉书》赞曰:‘昔周盛,则周召相,其治致刑措。衰,则五伯扶其弱,与共守之。’”

[8]亲:指天子之宗属。疏:指宗族以外之异族。两用:指并封为诸侯兼而用之。

[9]参:合。

[10]轻重:李周翰注:“轻重,谓大小之国也。”镇:重,压。

[11]并兼:兼并。李周翰注:“并兼路塞,谓不相侵劫也。”

[12]逆节:李周翰注:“谓不遵王命也。”

[13]衰:指周室衰微。

[14]桓、文帅礼:指齐桓公、晋文公帅礼伐不义。

[15]“苞茅”二句:《春秋左传·僖公四年》载齐侯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苞茅,亦作“包茅”。古代祭祀时,用以滤酒去滓的束成捆的茅草。不贡,指楚国不贡苞茅。

[16]“宋不”二句:张铣注:“定王时,晋帅诸侯筑王城,宋宰仲几不受命,晋文公戮之也。”城周,筑周城。

[17]王纲:指朝廷纲纪。扬雄《剧秦美新》曰:“是以帝典阙而不补,王纲弛而未张。”弛:废。张:兴。

[18]傲:傲慢。肃:敬。

[19]二霸:又称二伯。此指齐桓公、晋文公。

[20]陵迟:衰落。

[21]负:依靠。李周翰注:“负,恃也。”方城:李周翰注:“方城,山名。”春秋时为楚地。在今河南叶县南。《春秋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

[22]九鼎:古代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宝器。《史记·孝武本纪》曰:“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到周求鼎之事。

[23]宗姬:姬姓诸侯,与周同姓,故称宗姬。

[24]奸情:邪恶不正之心。

[25]逆谋:篡逆的谋画。吕向注:“散,消也,惧同姓之国,不敢为奸逆也。”

[26]信重:信任重用。亲戚:内外亲属,指同姓之亲。《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国。”即指叔伯子弟。

[27]硕:大。

[28]赖:张铣注:“言枝叶大茂,能荫本根,故云赖。”与:通“欤”。

【翻译】

从前夏、商、周三代都经历过数十代帝王,而秦只经过两代帝王就灭亡了。什么原因呢?因为夏、商、周三代的君王,封建诸侯,与诸侯共同管理百姓,所以天下有难,则诸侯共同烦忧;秦朝的君王独自管理天下百姓,所以天下有难,没有人前来帮助拯救。与别人共同分享快乐者,别人必然分担他的烦忧;与别人共享安逸的,别人必然拯救他的危难。古代贤王都知道一个人治理天下不能长久,所以与别人共同治理天下;知道独自守卫国家不能使国家坚固,所以与别人共同守卫国家。他们亲疏相兼皆封诸侯而任用,同姓异姓掺合一起行进。这样,大小诸侯国就可以互相镇服,亲疏异姓也可以互相防卫,彼此侵犯吞并的路子被阻塞,违抗王命之事就不会发生。到周室衰微之时,就有齐桓公、晋文公率礼义之师以伐不义之国。楚不向周王贡献苞茅,齐桓公率师讨伐楚国;宋国不奉王命修筑周城,晋文公就将宋国宰相仲几杀戮。自此周王朝纲纪由松弛而又加强,诸侯由傲慢而恢复敬重。齐桓公、晋文公二伯以后,周室才逐渐衰落。吴国、楚国凭借大江之险,依仗方城山之牢固,虽然欲得九鼎,怀有篡夺周室之心,而惧怕并迫于周室同姓诸侯的威力,邪恶之念只得从心里消散,篡逆谋画的言辞只得从口中消失。这岂不是重视同姓亲属,任用贤能之人,如同大树枝叶繁茂,树阴能遮蔽树干树根吗?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