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是以论其迁邑易京[1],则同规乎殷盘[2]。改奢即俭,则合美乎《斯干》[3]。登封降禅[4],则齐德乎黄轩[5]。为无为,事无事[6],永有民,以孔安[7]。遵节俭,尚素朴,思仲尼之克己[8],履老氏之常足[9]。将使心不乱其所在,目不见其可欲[10]。贱犀象[11],简珠玉[12],藏金于山,扺璧于谷[13]。翡翠不裂[14],玳瑁不蔟[15]。所贵惟贤,所宝惟谷[16]。民去末而反本[17],咸怀忠而抱悫[18]。于斯之时,海内同悦,曰:吁,汉帝之德,侯其袆而[19]!
【注释】
[1]京:京师。
[2]规:法。殷盘:指殷商君主盘庚,汤九世孙祖丁之子。继兄阳甲即位。时王室衰乱,盘庚率众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使商复兴。
[3]《斯干》:《诗经·小雅》之篇名。歌颂周宣王缩减宫室的美政。薛综注:“今汉光武改西京奢华而就俭约,合《斯干》之美。”
[4]登封降禅:薛综注:“登,谓上泰山封土。降,谓下禅梁父也。”
[5]黄轩:黄帝轩辕。薛综注:“言光武登上泰山,下禅梁父,则与黄帝轩辕齐其功德。”
[6]“为无为”二句:儒家提倡以德政感化人民,不施行刑法的无为而治。《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道家也提倡顺应自然,顺民之自然,不以强求。《老子》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
[7]孔:甚。
[8]仲尼:孔子。克己:克己约身。己,私欲。《论语·颜渊》:“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马融注:“克己,约身。”
[9]老氏:老子。常足:《老子》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0]“将使心”二句:《老子》三章:“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可欲,引起欲望的事物。
[11]犀象:犀角、象牙等宝贵之物。
[12]简:捐弃,剔除。
[13]扺(zhǐ):投掷。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曰:“扺,投也,与掷训同。”
[14]翡翠不裂:指不折断拔取翡翠羽毛以作装饰。翡翠,鸟名。
[15]玳瑁(dài mào):形状如龟的一种爬行动物,产于热带海中,甲壳名贵,可作装饰品。不蔟(chuò):不用鱼叉捕取。蔟,同“簎(cè)”,叉取,刺破。
[16]所宝惟谷:李善注引《范子计然》:“五谷者,万人之命,国之重宝。”
[17]去末而反本:薛综注:“诈伪为末,忠信为本。”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曰:“本,谓农,末,谓工商。”两说均可通。
[18]悫(què):朴实,谨慎。
[19]侯其袆而:张铣注:“侯,惟也。而,语助辞。”薛综注:“袆,美也。”《尔雅·释诂》:“祎,美也。”故“袆”字误,应作“祎(yī)”。
【翻译】
“所以论起迁移国都改换京师之事,则与殷王盘庚的做法一样。如今光武皇帝改变西京的奢华而就东京的俭朴,合乎《斯干》歌颂周宣王美政的榜样。上登泰山封土祭天,下至梁父行禅祭地,光武皇帝功德可与黄帝轩辕相仿。以无为为功,以无事为业,永远拥有民心,永保太平安康。遵奉节俭,提倡朴素,想到孔子克己复礼的教诲,履行老子知足常足的思想。使心志不会因为声色美物所惑乱,对那些容易引起欲望的事物目不见,心不想。贱视犀角象牙,抛弃珍珠美玉,将黄金埋在深山,将璧玉丢进峡谷。不折取翡翠的羽毛作为装饰,也不用鱼叉捕取玳瑁以为珍器。所贵重的唯有能治国安民的贤才,所宝贵的唯有养育万民的粮食。百姓弃工商末事以农为本,全都心怀忠信而朴实谨慎。当此之时,天下万民同乐,齐声欢呼:啊,大汉天子的仁德,实在完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