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崔生高朗[1],折而不挠[2]。所以策名魏武、执笏霸朝者[3],盖以汉主当阳,魏后北面者哉[4]。若乃一旦进玺[5],君臣易位,则崔子所不与,魏武所不容[6]。夫江湖所以济舟,亦所以覆舟;仁义所以全身,亦所以亡身[7]。然而先贤玉摧于前[8],来哲攘袂于后[9],岂非天怀发中[10],而名教束物者乎[11]!
【注释】
[1]崔生:崔琰,字季珪,汉末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人。初依袁绍,曹操破袁氏,辟琰为别驾从事,后傅曹丕于邺。曹操为丞相,琰任东西曹掾属征事。魏初建,拜尚书。后破诬赐死自尽。高朗:指崔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三国志·魏书·崔琰传》:“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惮焉。”
[2]折而不挠:宁折不弯。李善注:“折而不挠,勇也。”《三国志·魏书·崔琰传》:“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
[3]策名:出仕。《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孔疏:“古之仕者,于所臣之人书己名于策,以明系属之也。”执笏:古时臣下朝见君王或臣僚相见时,手持玉石、象牙或竹、木作的手板为礼,称执笏。此指称臣、出仕。
[4]“盖以汉主”二句:言崔琰入仕,为汉主为君,曹操称臣,否则崔琰不会追随曹操。《礼记·郊特牲》:“君之南乡,答阳之义也,臣之北面,答君也。”当阳,南面。魏后,魏君,指曹操。
[5]进玺(xǐ):谓进奉皇帝专用的玉玺。
[6]“则崔子”二句:指崔琰对曹操代汉的野心不满,曹操不能相容,遂赐其死。不与,不赞成。
[7]“夫江湖”几句:张铣注:“仁义,人之本,故曰全身。今琰以义见祸,是所以亡身也。如江湖济舟亦所以覆舟也。”
[8]先贤:古时忠义之士。玉摧:玉碎。
[9]来哲:后继之贤哲。攘袂(mèi):振袖,揎袖捋臂,喻奋起之状。
[10]天怀:出自天性的心怀。发中:发于内心。
[11]束物:制约于人。
【翻译】
崔琰高畅爽朗,宁折不屈。他所以出仕曹操门下,称臣霸者朝堂的原因,是汉主南面称君,曹操北面称臣的缘故。假如曹操一旦执掌玉玺,君臣易位,那崔琰绝不会顺从,魏武也绝不会容忍崔琰。江湖可渡舟,江湖亦可覆舟,仁义可全身,仁义亦可招祸杀身。然而先贤为此玉碎于前,后世贤哲奋起后继,岂不是他们天性中蕴藏的正气奔放而出,遵循名教的缘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