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写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汉魏以来,文人别集日益繁多,学者难以遍读,选编精华的文学总集应运而生。《文选》就是一部选编精华的诗文总集,收录了上起周代,下至南朝梁代一百三十位作家及若干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六十四篇,按体裁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策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移、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三十八类,其中赋、诗又按题材分为若干小类。各类之中作品大略以作者年代先后为序。
崔生高朗,折而不挠。所以策名魏武、执笏霸朝者,盖以汉主当阳,魏后北面者哉。若乃一旦进玺,君臣易位,则崔子所不与,魏武所不容。夫江湖所以济舟,亦所以覆舟;仁义所以全身,亦所以亡身。然而先贤玉摧于前,来哲攘袂于后,岂非天怀发中,而名教束物者乎!

【原文】

崔生高朗[1],折而不挠[2]。所以策名魏武、执笏霸朝者[3],盖以汉主当阳,魏后北面者哉[4]。若乃一旦进玺[5],君臣易位,则崔子所不与,魏武所不容[6]。夫江湖所以济舟,亦所以覆舟;仁义所以全身,亦所以亡身[7]。然而先贤玉摧于前[8],来哲攘袂于后[9],岂非天怀发中[10],而名教束物者乎[11]

【注释】

[1]崔生:崔琰,字季珪,汉末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人。初依袁绍,曹操破袁氏,辟琰为别驾从事,后傅曹丕于邺。曹操为丞相,琰任东西曹掾属征事。魏初建,拜尚书。后破诬赐死自尽。高朗:指崔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三国志·魏书·崔琰传》:“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惮焉。”

[2]折而不挠:宁折不弯。李善注:“折而不挠,勇也。”《三国志·魏书·崔琰传》:“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

[3]策名:出仕。《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孔疏:“古之仕者,于所臣之人书己名于策,以明系属之也。”执笏:古时臣下朝见君王或臣僚相见时,手持玉石、象牙或竹、木作的手板为礼,称执笏。此指称臣、出仕。

[4]“盖以汉主”二句:言崔琰入仕,为汉主为君,曹操称臣,否则崔琰不会追随曹操。《礼记·郊特牲》:“君之南乡,答阳之义也,臣之北面,答君也。”当阳,南面。魏后,魏君,指曹操。

[5]进玺(xǐ):谓进奉皇帝专用的玉玺。

[6]“则崔子”二句:指崔琰对曹操代汉的野心不满,曹操不能相容,遂赐其死。不与,不赞成。

[7]“夫江湖”几句:张铣注:“仁义,人之本,故曰全身。今琰以义见祸,是所以亡身也。如江湖济舟亦所以覆舟也。”

[8]先贤:古时忠义之士。玉摧:玉碎。

[9]来哲:后继之贤哲。攘袂(mèi):振袖,揎袖捋臂,喻奋起之状。

[10]天怀:出自天性的心怀。发中:发于内心。

[11]束物:制约于人。

【翻译】

崔琰高畅爽朗,宁折不屈。他所以出仕曹操门下,称臣霸者朝堂的原因,是汉主南面称君,曹操北面称臣的缘故。假如曹操一旦执掌玉玺,君臣易位,那崔琰绝不会顺从,魏武也绝不会容忍崔琰。江湖可渡舟,江湖亦可覆舟,仁义可全身,仁义亦可招祸杀身。然而先贤为此玉碎于前,后世贤哲奋起后继,岂不是他们天性中蕴藏的正气奔放而出,遵循名教的缘故吗?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